
同行多年情更笃不辞长作新闻人
■ 马林文
我与《聊城日报》渊源很深。27年来,我一直关注、阅读《聊城日报》。虽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但纸媒的权威与厚重还是不可替代。一份报纸的墨香中,氤氲着多少代人的情怀!
我是茌平区杜郎口镇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1997年10月参加工作。2001年春,我从驻村工作队调到乡镇宣传部门工作,“新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写稿。为了储存“营养”、积蓄“能量”,我把《聊城日报》拜为“无声的老师”,每天上班完成单位的“规定动作”后,就研究报纸的新闻标题、文章架构、语言运用等。后来,我多次参加市、区宣传部门举办的锻造“新闻铁军”培训班,讲课的老师都是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和知名记者等,经过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自己勤奋练笔和善于思考,我的稿件陆续被刊登在《聊城日报》上,逐渐实现了从写作“小白”到单位宣传骨干的转变。
多年来,我深入一线采访拍摄,撰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频频见诸报端。取得这样的成绩,《聊城日报》功不可没。《聊城日报》教会了我在文字的土壤里不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阅读《聊城日报》,成为我排解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最好方式。
27年来,我将笔和相机作为成长、提升和丰富自己的“武器”,持之以恒地践行着一位基层“新闻人”的初心、职责和担当。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多年付出,我也收获满满。历年来,我先后被聊城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茌平区委宣传部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被茌平区新媒体联盟评为先进工作者……
《聊城日报》是我的朋友、知己,更是良师。光阴荏苒,我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乡镇干部。《聊城日报》也在印刷质量、版面设计、内容完善等方面发生了改变。现在的《聊城日报》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兼具高度、广度和深度,经过几代“聊报人”的努力,如今的《聊城日报》已形成“报网微端屏号”的全媒体矩阵,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仍然喜欢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向往一种坚守的情怀。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媒体自有其价值所在。衷心祝福《聊城日报》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