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暖心社区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

11月13日,东昌府区郑家镇郑家村的老人们在幸福食堂就餐。郑家村幸福食堂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扶持+村集体补贴”的方式,由第三方餐饮服务公司提供营养午餐。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次1元钱,就可以在幸福食堂就餐。自10月开业以来,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每天有130多位老人在此就餐。■ 本报记者 朱玉东

11月14日,聊城市肿瘤医院在莲湖新城、水岸花语等小区开展了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的义诊活动。医务人员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普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 本报记者 田柏林 通讯员 孟雪洋

■ 张颖

社区是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却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对实现民心顺、社会稳、城市安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年人的养老,娃娃的入园入学,家家户户的维修、家政、餐饮等日常生活需求,都是社区居民牵肠挂肚的“心头事”。而年轻人一天天早出晚归忙于生计,社区的便利化服务无疑就是让他们放下“心事”的良方。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生活的港湾,让“家门口”的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无疑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从日常买菜、衣物晾晒,到运动锻炼、停车充电;从就医问诊、养老服务,到幼儿托管、孩子上学……居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都迫切需要社区的支持和协调。推动社区服务向居民需求精准延伸,需要强化热情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下好“绣花”功夫。社区工作者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用好党群服务站点,按需打造居家养老、长者娱乐、儿童游乐等服务场景,优化提升为老为小、助残帮困等社区服务功能,真正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作为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积极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多的真招实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精准服务,架起党组织与社区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真正把服务老百姓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独木难成舟,独树难成林。做好社区服务,仅凭社区的“单打独斗”很难完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还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思路,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引导社区居民遇事多商量,多渠道链接社区物业、企业机构、志愿团体、新业态群体等治理力量,变“管大家”为“大家管”,以协同共治“多子落”下活社区服务“一盘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作为社区居民,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

2024-11-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0116.html 1 用暖心社区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