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接茬轮作 一地三收

■ 本报记者 任焕珍

本报通讯员 魏蕾 桑鹭鸣

11月19日,茌平区博平镇的绿之源家庭农场内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一排排嫩绿的香菜散发着清香,百余名工人正忙着收割、打捆、装袋、装车。

近年来,茌平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采用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接茬种植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实现了“一茬保供给、一茬促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菜种植周期短,从种到收仅需两个半月,且成活率高,深受种植户青睐。该农场共有200多亩土地,一年能收三茬。种香菜之前刚收获了土豆,收割完香菜后,又可立即种植洋葱。这种接茬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坚定了种植户的信心。绿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宋绍义介绍:“明年计划尝试甜玉米套播香菜,以期在保证香菜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种植效益,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

农场的种植周期较长,每年能为打工农民提供50多万元的务工费用,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务工。刘古村村民马克喜说:“在这里干活不耽误接孩子,一天能赚近百元钱,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感觉挺好。”

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是关键。茌平区依托农业产业优势,实施技术引领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蔬菜产业新格局。

博平镇副镇长刘娟说,今年以来,该镇积极谋划开展特色种植,根据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定了香菜、洋葱等作为主打品种。特色种植经济效益高,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该镇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4-11-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0310.html 1 接茬轮作 一地三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