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天地阔

——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侧记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郭玉玺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在聊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业已成势。山东联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动晶圆腐蚀机打破了进口垄断,并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中色正锐(山东)铜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装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涵盖几十个门类、数百个规格,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器、电子通信、汽车家电、交通运输等行业……近年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我市做好统筹规划,聚力攻坚突破,强化要素保障,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10月29日,浪潮集团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浪潮集团10万台计算机项目启动建设。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市在制造领域的产业空白,更将进一步助力我市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一招。为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条,我市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打破旧有路径,坚持招大引强,打好精准招商引资“组合拳”。3月31日,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助力高唐高质量发展恳谈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推介会成功举办,向北京海淀区50余家企业进行产业推介,现场签约项目12个。此外,我市推动日辉电缆与重庆泰山电缆进一步合作,斩获马来西亚7000万元的铝合金电缆订单,成功开拓马来西亚市场;组织企业代表团访问新西兰、澳大利亚、斐济等国,开展多场交流推介活动,引导新太平洋电缆为国外市场研发矿用卷绕拖曳电缆,进一步拓宽了海外销售领域。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核心动力和关键要素。

“通过自主科技攻关,我们成功突破了技术壁垒,公司年可生产1500吨液晶取向剂、300吨光敏性聚酰亚胺电子材料。”波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两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等领域,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敏感度低。波米科技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引进世界一流专家、院士、国家级人才7名,招引国内半导体新材料领域精英60余人,建成了国内首条完整的液晶取向剂和光敏性聚酰亚胺生产线,实现了从试验到量产的重大突破。

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产业发展智力支撑。全市89家规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中,新增10家、累计47家入选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17家、累计44家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

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推动下,5月14日,山东日辉电缆与河南工学院共同签署了聊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共建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资金支持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合作。5月16日,产业研究院招才引智工作站在河南工学院成立,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坚强的政策支撑。早在去年7月,我市就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每年列支近5000万元,重点对数字产品研发应用、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等专项扶持。

此外,我市深入落实《关于实施制造业产业链金融链长服务模式的通知》,明确日照银行聊城分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金融链长,梳理出50余家链上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其中3家链主企业授信共4200万元,2家链主企业贷款余额共3200万元,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024-11-26 ——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侧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0483.html 1 向新而行天地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