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光互补 发电养殖两不误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袁楼村有面积约50亩的废弃坑塘,常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人居环境整治压力大。后来,我们成功引进了600万元的‘渔光互补’产业项目投资,探索‘养鱼+光伏发电’管理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每亩1500元的收入。”12月8日,阳谷县安乐镇袁楼村党支部书记冯金英介绍。
2021年,袁楼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组织软弱涣散的落后村,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体收入近百万元,产业多元、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先进村,最近又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十百千”乡村振兴工程示范单位。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为了找到致富好路子,村“两委”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邀请专家领导提发展建议。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农村要发展,就必须用好土地资源。
袁楼村因地制宜,从基本农田、闲置边角地和废弃坑塘三方面做文章、求突破。对于基本农田,发挥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优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该村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讲政策、作动员,最终促成了1300亩土地整建制流转到合作社,每年可为集体增收50万元。对于闲置边角地,该村抓住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活动契机,在整治后的废弃宅基地、闲散地、边角地上种植山楂等果树千余棵,培植果树和育苗产业。
同时,袁楼村利用财政帮扶资金80万元,在闲置多年厂房旧址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对于50亩废弃坑塘,引进投资600万元的“渔光互补”产业项目,水上建光伏发电,年收益实现96万元;水下养殖淡水鱼、小龙虾等经济鱼种,企业按照每亩800斤小麦市值价格标准租赁坑塘,村集体年增收3.36万元。“为盘活废旧坑塘资源,实现变废为宝,省派第一书记积极为我们争取项目和帮扶资金,对坑塘进行集中整治,探索‘养鱼+光伏发电’管理模式。该项目在袁楼占地19.7亩,装机容量1.76兆瓦,已于今年5月并网发电,亩均产值可达4.7万元,昔日废弃坑塘华丽转身,变成了聚宝盆。”冯金英表示。
“土地流转+特色产业”,让土地生金、产业富民。如今,袁楼村呈现出多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步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