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创新·改革
——详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 本报记者 苑莘
12月17日,阳光和煦,位于高新区的新贞元500万套高强度钢汽车车轮项目已完工的厂房里颇为忙碌,工程扫尾、设备安装等工作正陆续展开,为项目投产做着各项准备。今年,公司成功申报7项国家专利,新产品填补了国内轻量化钢制车轮的空白,荣获2024年“山东制造·齐鲁精品”称号。
山东贞元汽车车轮有限公司的新厂房是高新区活力四射的一个缩影。过去的一年,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创新兴区、改革活区,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
产业是发展的基石。2024年,高新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依托重点项目指挥部,创新实施“1+3+N”机制(“一张横道图”推进建设,“红黄蓝”三色预警督促,N个要素保障部门统筹发力),对项目落地涉及的12大阶段39个事项逐个优化明确,将落地周期压减至2个月以内,推动总投资633亿元的9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落地。总投资268亿元的3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中,22个实施类项目已全部开工纳统,1—10月份完成投资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47.4%;其中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54%。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外出招商70余次,对接洽谈企业、科研院所等80余家,邀请20余家企业到高新区考察座谈。1—10月,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94.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10亿元项目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到位资金44.9亿元,超进度完成目标任务。该区还加大外资企业招引力度,新招引落地外资企业4家。在“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活动中,成功签约“AI+医疗智控产业链项目”。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化工展、孟加拉纺机展等,引导贞元车轮、光明园迪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创新是高新区的底色。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生态培育工程,目前,已建立包含70家企业的高企培育库,实行梯次动态管理,今年新申报高企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8家。今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总数达7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总数58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9家,总数达到122家。目前,高新区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高新区深入实施人才聚精引优工程,成立重点人才工程攻坚专班,成立7个走访小组,先后对230余家重点企业摸底问询,收集岗位需求683人,其中高层次人才需求230人。通过不懈努力,该区今年引进博士20名,成功申报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入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高新区10强。
高新区深入推动政产学研加快融合,充分发挥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引领作用,今年对接共建高校科研院所30余次,引进落地科技型企业26家。同时,加快创建碳中和先行区,依托国家碳计量中心和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成立山东碳控技术有限公司,与所罗门群岛伊莎贝尔省签署合作协议,在碳资源开发、碳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活力持续增强的背后,是高新区深化改革的久久为功。该区深入实施改革创新攻坚工程,1项国家试点、3项省级试点、6项市级试点,分别通过验收;新承接国家试点1项、省级试点10项、市级试点6项,取得国家示范2项、省级示范6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该区还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运用、消防设计审验证照化等一批改革事项先行先试。
改革风正劲,创新谱新篇。如今的高新区,正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发展新动能,朝着活力迸发、特色彰显的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创新高地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