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聊城日报》 遇见更好的自己
■ 胡芝芹
初见《聊城日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透过这张报纸,既能了解地区发展态势,又能欣赏副刊里的优美散文。
那时的《聊城日报》还是自办发行,一辆小厢货车每天把报纸送到各乡镇政府办公室里。当时我的爱人在镇政府办公室工作,司机把车停在办公室门口,卸下一大捆报纸,由工作人员签收。有时办公室没人,司机便会大声喊:“接报纸喽!”见他东张西望的着急模样,住在家属区的我,会忍不住走过去,帮着签收一下。
我每天都会看报,印象最深的当数1996年7月被好多人传看的那期,上面转载了《人民日报》的通讯《天下不敢小聊城》,此文慰藉着我们爱家乡的情怀,激发着我们踔厉奋发的意志,也鼓舞着我们勇毅前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聊城。
真正把自己的感悟付诸笔端是在2000年。我把自己的文章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方格纸上,怀着万分的敬重和热爱,把它们投进邮筒。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教育随笔《由选自己想开来》在《聊城日报》教育周刊发表。看着文章变成了铅字,我信心大增,一篇篇文稿陆续飞向报社。
从此,我执笔的新闻稿件、随笔、评论,一次次地刊登在报纸上。如《学道德模范 树校园新风》《“阳光扫描”聚焦安全》等等,使学校的管理经验、教育理念、活动创意等,得以在全市展示,并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我辅导的学生习作,如《七色月季花》《乙肝风波》等,一篇篇陆续登上教育周刊。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聊城日报》伴我一路走来,成为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跨进天命之年后,我退居幕后,开启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夕阳生活。唯一不变的,是对《聊城日报》的依恋,一张张报纸浓缩了聊城的发展历程,一个个版面成为展现聊城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与这个大时代连接的一个纽带。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读《聊城日报》,了解时事大局风云变幻,感受柴米油盐烟火人生。它就像一位引领我去感悟生活的智者、老师和挚友,让我内心有阳光,人生有方向,脚步踏实走好每一步。
感谢这一次遇见,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