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鲤鱼游出“富裕路”
■ 沈欣欣 张玉陆 张士新
3月7日,春光正好,在东阿县大桥镇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们正忙着准备饲料、测量水质、修补渔网。鱼池内,一尾尾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悠闲地在水里游曳,现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东阿黄河鲤鱼金鳞赤尾、梭形体长、肉质润白、肉嫩纹细、口感爽滑、味道鲜香,现在主要以餐饮旗舰店销售为主,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单条可以卖到近300元。黄河鲤鱼销路越来越广,我们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磊高兴地说。
除了刘磊,东阿300多户群众也在他的合作社带动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原来我们合作社只是单打独斗,效益也很一般。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采取‘合作社+养殖片区+农户’的模式,给养殖户供苗,然后高价回收,不但产量上去了,养殖户也得到了实惠。可以说,镇党委、政府谋划的发展模式,为我们合作社发展指了一条明路。”合作社社员程兴同说。
在刘磊的带领下,姜楼镇孙茂宇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孙庆才也加入养殖“大军”,尝到了养殖黄河鲤鱼的甜头。
“每天早上8点半,运输车准时从我们合作社出发,将二三百公斤黄河鲤鱼送到聊城市城区的十多家餐饮门店。”孙庆才说。几年前,孙庆才成立了东阿县好水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与本地多家餐饮企业合作,解决了销售问题。近年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孙茂宇村已经有5户村民开始跟随孙庆才养殖东阿黄河鲤鱼,每年纯收入十多万元。
据了解,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起初,由于养殖技术不到位,缺乏黄河鲤鱼养殖的经验,鱼的产量低,效益也不高。大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发展“东阿黄河鲤鱼”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在品牌创建、技术指导、部门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目前,该合作社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年销售额达4200万元,辐射带动300多户群众就业致富,打造了“中国黄河鲤鱼之都”名片,成为当地渔业行业的领军企业。
大桥镇将进一步用好“中国黄河鲤鱼之都”名片,走好“高效渔业规模化、模式生态化、品种良种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