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西绿洲”有两对“姐妹花”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闫洪涛 牛贵葆
在莘县西北部,马颊河以西,有一片林地,因其浓荫蔽地,绿盖遮天,被当地人称为“马西绿洲”。
马西林场造林面积大、规格高、林木蓄积量为平原地区罕见,曾为锁住风沙灾害、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马西林场不仅忠实地履行着其保护生态的使命,还容纳了许多人的创业梦想,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平台。
2月27日,记者走进这片春色盎然的“绿色银行”,聆听了两对“姐妹花”激情满怀的创业、致富故事。
五天时间,决定回村创业
即便是在过年期间,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莘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内仍是一片忙碌,不少人是在这里吃的年夜饭,过的元宵节。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2月底,记者趁着年味未消,来这里采访。原来,林场里一棚一棚的蘑菇一刻也离不开它的主人。
林场中有一条南北路,路东侧是一片种植羊肚菌的大棚,更多的大棚在路西侧,主要种植品种是平菇。在南端第4座蘑菇棚,两名女青年正在满脸汗水地忙活着,一位兴致勃勃地采摘着蘑菇,另一位仔细装箱、搬运上车。莘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夏祥利介绍:“这两名女青年都是大学生,亲姐妹俩,姐姐叫汪姗姗,妹妹叫汪媛媛,她们是临清市八岔路镇杨二庄村人,是慕名来杨庄创业的。”
汪姗姗今年34岁,2010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临清进入房地产行业,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已在县城里生活了十多年,她为何舍近求远来到杨庄创业?汪姗姗告诉记者,前几年,房地产行业不太景气,后来公司没了项目,她打算再闯出一条路来。因为婆家在杨庄,她便一头扎进马西林场,搞起了蘑菇种植。
“去年11月中旬,我来这里考察。仅用5天,我就决定在这里干了,当时没有丝毫犹豫。”汪姗姗整理了一下蘑菇垛接着说,“国家重视农业,农业项目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城市待久了,我想回家乡,就像李子柒、张同学那样,他们的‘出圈’也激发了我的创业热情。也就是说,为了让杨庄改变经济面貌,群众生活富裕,我们姐妹俩理应流汗出力。”
汪媛媛是青岛大学的学生,由于大四是实习期,她便来到这里帮姐姐建起了两座各占地2亩多的蘑菇大棚。她说,每个棚种植食用菌分为两期:第一期种植草菇,生长期为一个多月,产量为4000至5000公斤,可收入2万元;第二期种植平菇,生长期为5个月,产量为4000公斤左右。第一年,扣除成本后每座棚净赚3万元,第二年至少能赚5万元。
汪姗姗说,建棚之初,她临清、莘县来回跑,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家门。三四天之后,她就在种植基地住了下来,虽然创业之初住的只是简易板房,且只有一条小狗做伴,但能回归自然,自得其乐,感觉很好。妹妹来后,她心里更踏实了,姐妹两人不但向杨庄群众无私传授多项种植技术,而且还雇用了许多附近村庄的家庭妇女,一早一晚帮着采摘蘑菇,工钱是每小时8元。
6万块砖,一个月铺成两个料场
石丽翠出生于1993年,河北省大名县石家庄村人,是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宝妈”。
杨庄村离石家庄村只有10多公里。去年3月,听朋友说这里可以种蘑菇,石丽翠把孩子交给婆婆照看后就前来考察。经过几次沟通,她下定了决心。打水井、接水管,她一个人“摆平”了6万块砖,铺设了两个料场。正是这份“强悍”,林场里的小伙伴们都叫她“女汉子”。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进入种植阶段了。“装袋的活一个人没法干,我就雇了四五个附近村民帮忙。”石丽翠告诉记者,装好袋后就是码垛,接着定时喷水,按时掀盖棉被保温,小蘑菇就慢慢破袋而出了。“第一座棚菌种不好,收成不太好。第二座棚就比较好了,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第三座棚才是我想要的,最多时能摘一两千公斤。”
石丽翠的妹妹石丽瑞也种着3座蘑菇大棚,她今年24岁,吃住都在这里。石丽翠笑着说,自己的丈夫是开挖土机的,生活吃穿不愁,但自己就是想干点事儿。“自己有了事业,干得有劲儿,累但很充实,心里也高兴、踏实,特别有成就感。”石丽翠说,自己也哭过,但跟妹妹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照应,感觉没那么难了。现在来看,今年的发展还算不错,所以她打算再买几座棚。
采访中,两名正在采摘蘑菇的杨庄村妇女高兴地说:“临清这姐妹俩,真行!河北那姐妹俩也不赖。她们种大棚,我们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活儿很干净还不累,这搁以前可不敢想啊!”
夏祥利开心地说,常言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马西林场就是一片“梧桐树林”,欢迎更多像汪姗姗姐妹、石丽翠姐妹一样的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来此创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供图 张目伦)
编后
听,这是花开的声音
不同的故事,同一个目标。在“马西绿洲”中,汪姗姗汪媛媛姐妹、石丽翠石丽瑞姐妹尽情挥洒汗水、放飞梦想。而其背后,是我市分类施策,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结出的硕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林下经济,既能保护好“绿水青山”的金字招牌,又能实现“金山银山”的经济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曾经,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是制约林业发展以及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林下产业的精准选择,让林地下“金蛋”的时间缩短了,不仅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的良性发展,还能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业改革成果,实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观滴水可知沧海。从生长在林下的一簇蔟蘑菇中,我们得以窥见这片热土之上涌动的热流,我们得以感知这场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草木不语,默默地见证着、参与着村民们奔向增收致富的美好新征程。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这两对“姐妹花”的故事,让人仿佛听到了乡村振兴之花盛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