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名片
——“国医亚圣”成无己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侧记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聊城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1月22日上午,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市传媒集团、市成无己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国医亚圣”成无己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聊城古城区楼北大街成无己文化园隆重举行。
成无己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塑像揭幕意义非凡,它不仅能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医学成就,还能提升聊城的文化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同时,也为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向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活动现场,“国医亚圣”成无己先生塑像揭幕之后,来自聊城童学馆和无己书院的数十名学员身着传统服饰,高声诵读着《大医精诚》。琅琅书声带领人们穿越时空、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听着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成无己先生在案前奋笔疾书、钻研医术的身影。”痴迷于中医药文化的市民林昭成告诉记者。
随后,来自市成无己研究会的专家身着隔离衣,在活动现场为市民提供中医义诊服务。山东省名中医、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市成无己研究会会长谷万里,山东省基层名中医、成无己纪念馆馆长袁恒勇等名医的诊台前,排满了候诊市民。中医名家们提供的免费医疗咨询和初步诊断服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患有萎缩性胃炎,今天大夫给开了一些中药,说一个月后病情会明显好转,还说了一些注意事项。真是太感谢了!”今年66岁的崔尚菊倍感温暖。
“本次活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中医问诊、体质辨识等服务,同时还宣传了中医药养生知识,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众送去了健康和关爱。”袁恒勇说。
成无己先生是宋金时期著名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养生家,是我国历史上全面注解医学经典《伤寒论》第一人,是聊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张名片。
“经过几十年的挖掘、整理、考察发现,成无己的故里在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其故里建立了成无己纪念馆,目前是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谷万里介绍,成无己曾在聊城古城区行医几十年。
齐鲁书社1999年3月出版的《聊城市志》中记载:“成氏住宅坐落在城内西北隅,占地50余亩,院内绿树丛丛、花草芳香、清雅宜人,人称‘成家花园’。民国期间仍有宅垣遗迹。”
以成无己文化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是聊城独特的文化标志。“成无己先生的学术思想严谨深邃,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后世医家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市政协副主席李涤尘在致辞中表示。
《聊城市志》记载的“城内西北隅”,就是现如今古城区楼北大街与道署东街交会处附近。据了解,我市在“成无己行医处”原址精心打造了成无己文化园、成无己家传老字号成颐堂、无己书院等标志性场所,并与茌平区成无己纪念馆联合申报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市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征程上持续发力——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国医亚圣”成无己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举办“中医药文化体验周”“中医药文化夜市”“药膳大赛”等活动50余场;注重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有效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天竖立的这座塑像,不仅是对成无己的缅怀与敬仰,更是对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庄严承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月莲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全市将实施贴近生活的“中医药+”系列工程,挖掘成无己、阿胶等品牌内涵,擦亮两张文化名片,推动中医药向康养旅游领域跨界延伸,推广齐鲁康养打卡地和精品路线。创新推出中药养生茶饮、药膳糕点、中药烘焙等,全面普及中医生活化,力争实现全市“中医药+”现象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