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革新 砺行致远
——聊城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者按 作风深化,实干争先。为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今日起,本报开设“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专栏,全面解读聊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讲好聊城高质量发展故事、改革创新故事,全力吹响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李政哲
林金彦 林晨
蛇年伊始,璀璨的夜空中一场精彩绝伦的新春无人机灯光表演在美丽的东昌湖畔上演,繁星点缀的天空化作一幅巨大的画布,无人机如同精灵般在空中翩翩起舞,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为节日注入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浓浓的年味里透着满满的科技范儿,这不禁让人感叹,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聊城将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用改革“金钥匙”开发展之门,以创新“新引擎”谋奋进之局,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
奋楫改革创新 扛牢使命担当
春节期间,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坚守在生产一线,全力保障产品按时交货。
2024年,1022台中通客车出口沙特、与新加坡签订120辆中通新能源客车采购协议、48台中通纯电动城市客车正式交付葡萄牙、批量中通H系列旅团客车出口哥伦比亚、100台中通定制校车出口多米尼加……中通新能源客车跑出绿色出海“加速度”。
该公司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朱永虎介绍,亮眼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创新实施的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改革。
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锚定发展航标,绘制实干蓝图,聊城使命在肩、只争朝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市委召开十四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部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过去这一年,聊城上下勇于开拓进取,奋力交出改革创新的高质量答卷:
——完善“一把手抓改革”工作机制,高规格举办改革攻坚擂台赛,提升改革牵引力,多项改革案例获国家部委发文肯定;
——深化改革、区域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纵深推进,18项“国字号”试点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全省第一梯队,“四新”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举办“聊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健全“亲清会客厅”、助企远航等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风正帆满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需加速奋进。2月5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就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在春天里吹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嘹亮号角。我市也将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实干争先,奏响聊城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
向改革要动力 向创新要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保持革故鼎新的韧劲,奋勇拼搏,不畏前路茫茫,才能急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
2月5日,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在高唐时风集团热电产业园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及储能项目现场,已经掀起创新发展的热潮。当下,多个储能电站已投入运行或正在安装,新的能源结构不仅保障了集团产业的能源需求,还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全市3万余户企业通过“一件事”集成变更,环节减少85.7%,材料精简91.3%……回首2024年,我市行政审批部门创新推出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改革,持续优化涉企集成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办事成本极大降低,办事效率极大提升。
以上两个事例,是我市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生动实践。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推动标志性改革落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我市将完善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激励性转移支付机制,引导各县(市、区)竞相发展。创新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争取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我市将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等机制,加快涉企审批事项集成再造,新增一批“一件事”服务场景。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多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着力破除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隐性壁垒。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今年,我市将加快建设“453X”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提升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绿色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巩固延伸高端轴承、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绿色建材、装备制造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三大战新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氢能等未来产业。全链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健全“一链一院”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实施技能人才“强基赋能”工程,深入推进“青年兴聊”,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深化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应用,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
乘东风起航,看大河奔涌。新的一年,我市还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全省改革创新贡献更多“聊城力量”。
锚定目标实干笃行 凝心聚力奋勇争先
回首2024年,一批关乎聊城长远发展的大事难事取得突破,在聊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全市上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结果,更是改革创新、实干争先的必然。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担当作为,不断破除思想藩篱和利益雷区,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担当,着力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项目要落地,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项目落地难、落地慢。问题就是考题,就是改革的着力点。
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资源统筹、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建立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要素保障指挥部,搭建重点项目全周期协同管理平台,将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重点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在全省率先实现“三个100%”。今后,我市将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考验着改革者的定力、毅力和能力。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既要有敢闯敢试、锐意改革的劲头,更要以科学方法指导和推动改革创新行稳致远,以过硬能力作风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改革创新,优良作风是保障。在市委“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引领下,全市各级干部的能力素养、工作标准、改革思维进一步提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大大提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中竞相拼搏、建功立业。
今年,聚焦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任务,全市上下将继续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到现场、多解“死结”,不断完善改革评价机制,以高质量发展实绩检验改革成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盯着问题持续抓、反复抓,一个难关接着一个难关突破,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成大胜。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一切工作付诸行动,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真正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新的一年,让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底气更足、成色更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聊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