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红包来了,开门礼炮没了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沈潜
“走,领红包去。”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春节的欢庆劲还没消散,临清哈临集团厂区内,工人们喜笑颜开,相约着去“老板”那儿领红包。
“老板”给员工发开工红包,这是临清哈临集团的惯例,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已持续了9年。
之前为图个吉利,哈临集团和众多企业一样,总是在开工时放鞭炮,寓意“开门红”,但2017年开始,他们以开工红包代替开工礼炮,门口不再有震耳欲聋的响声和散不尽的烟雾,有的是清爽的空气和员工的欢笑。
这不,不到半个小时,一厚沓红包派发完毕,所有工人人手一个,领到红包的工人一个个高兴得合不上嘴。他们把红包放好,精神抖擞地回到工位上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今年春节前,聊城市生态环境局发出一封信,呼吁市民禁放鞭炮,共同守护水城的清新年味。哈临集团总经理马继业读了好几遍,越读这封信越觉得心里亮堂,“年味从来不仅仅是烟花的绚烂,还藏在亲友团聚的欢声笑语里,藏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更藏在守护家人安全、维护环境清新的行动里,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他深有感触地说。
“不放开门礼炮,改发开工红包,是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马继业说,企业的发展既得益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更离不开一线工人的辛苦劳作。“真正的吉利不是靠鞭炮的象征意义,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劳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不放开门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