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专题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万千青绿入画来

——我市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植树现场。 ■ 靖福庆

3月11日,我市在位山灌区三干渠楷模大道举行义务植树活动。 ■ 朱玉东

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林下二月兰和油菜花

东昌府区前街绿树成荫

位山黄河湿地公园(沉沙池区)

临清市中华海棠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全部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 刘小希 王斐


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时光流转间,生态文明新理念在聊城生根、发芽、成长,如同眼前青翠欲滴的林木一样,生机勃发。如今,这抹青绿,正缓缓延展于水城版图间,渲染出一幅草木繁盛、欣欣向荣的时代美景。

这一景象从何而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带动生态聊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将“生态”招牌越擦越亮。


聚焦科学绿化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翻开《“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等一系列保护发展目标跃然纸上。

2021年,我市完成造林4451.17亩,完成上级下达计划任务的116.18%。不断增长的林木资源背后,是植树人和护林人忙碌的身影、笃定的坚持,以及我市对科学绿化这一理念的深入思考。

绿化美化,应立足全局。2021年,我市完成村庄绿化任务1008个、绿化面积3459亩,协调国有苗圃、国有林场、苗木合作社无偿调拨经济林苗木和绿化苗木10.5万余株,扶持156个村庄开展绿化美化……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绿化美化,须切合实际。基于本地特殊土壤情况,聊城将目光转向农田林网建设上,推动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2021年,全市新增和完善沙区农田林网面积95210亩,路肩植绿种草全覆盖长度1200多公里,一条条“绿色绸带”串联起全新的聊城生态蓝图。

绿化美化,重在全民参与。随着各类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市范围的推进,造林绿化热潮在水城大地涌动。2021年,全市参与义务植树达200.06万人,植树1100.1万余株。

可以看到,在日拱一卒的努力中,聊城正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关注产业发展  

绿富共赢态势日益显现


春日暖阳下,莘县大王寨镇的林地里,一座座蘑菇棚排列整齐,甚是壮观。

霍宪印是这里的农民承包者之一,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

“曾经,咱这儿是风沙薄地,十年九旱。后来,马西林场建了起来,周边的农民既看见了绿色,也鼓起了腰包。”

霍宪印所指的,是马西林场创新发展的林下经济。如今,该林场林间地用于金蝉养殖实验、蚯蚓养殖实验和食用菌研究,在盘活林地资源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做活了“一亩林十亩田”高林地产出率的大文章。

这样的故事在我市还有很多:2021年,全市新发展林下经济1.6万亩,新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处;4家花卉企业成功加入山东省省会经济圈花卉产业联盟,“荷花-东昌红台(光岳楼)”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获得展品类铜奖;第十七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我市斩获10个金奖、10个银奖;市林业发展中心被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组委会评为先进单位……在坚实脚步中,绿富共赢的喜人态势日益显现。


深耕场圃事业  

特色发展亮点接连涌现


去年,一项国字号荣誉获得多方关注:经中国林场协会2021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审议,38家国有林场被评为2021年“全国十佳林场”,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2家林场之一。

这是我市推进场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顾去年,我市场圃事业亮点纷呈:开展打击制售假冒林木种苗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抽检8家苗圃,规范了苗木市场经营秩序;实施中央财政项目,多圃配套技术快速繁育无絮毛白杨良种200亩、51万株;持续推进省级臭椿种质资源库建设,采集臭椿种质资源20份,定植38份,优选25份在菏泽市、烟台海阳市开展异地评价试验;收集毛白杨雌株种质资源25份、青杨种质资源26份、银腺Ⅹ“北林雄株1号”非整倍体杂种34份;此外,马颊河国有林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高唐国有旧城林场灾后重建相关规划方案已完成……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休憩、旅游、康养、宜居等的强烈需求,为国有林场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而适应时代浪潮、回应群众期待,早已成为我市场圃事业发展的目标。


推进资源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只受伤落难的“鸟中大熊猫”,在聊城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得到妥善安置,并与其他50余只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一同迎来暖春……我市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故事,温暖人心。对此,救护站负责人亓新科深有感触:“大鸨、秃鹫近期都已放飞,这样的珍稀鸟类在我市出现,从侧面印证了聊城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当下,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资源保护这一理念已在我市深入人心——

8套太阳能智能虫情测报灯等监测设备的引进与应用,实现了市级监测预报体系全覆盖;

全市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360余万亩次,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1485.29万亩次,覆盖率达到100%;

组织开展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巡查165人次,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78处,消除了火灾隐患;

101株一级古树名木录入国家信息系统,实现了一树一档;

设立野生动物救护站5处,全年救助野生动物70余只;

……

随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项项举措的落实落地,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明晰发展航向  

步履不停打造美丽新聊城


深邃的思想,在时间洗礼中愈显光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彰显出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强大的实践引领力。在“两山论”指引下,我市创新前行的步伐不停:

一次盛会,聚焦目光——全国“南竹北移”会议在我市召开,聊城市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批复同意在聊城设立“南竹北移”会议永久会址,聊城将成为“南竹北移”工作的中心。

厘清重点,方向明确——旧城林场、马颊河林场等5个国有林场联合申报了世界银行贷款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获得资金1000万美元;东阿黄河生态林场被认定为“山东省规模化生态林场”,获得省资金补助200万元。

为民办事,获得赞扬——遍访林农、林业企业(合作社)236家,建立问题台账522个,政策、技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录带领林业技术队伍到89个城市居住小区和公共场所开展“绿化体检”服务活动,并在校园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得到群众高度赞扬。

眼下,暖风轻抚,万物复苏。春来之际,聊城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又有了更多新的思考,明晰了新的航向。

“2022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科学绿化方针等有关要求,以党建为统领,汇聚起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向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时尚宜居美丽新聊城目标全力迈进。”张玉录语气坚定地说。

2022-03-15 ——我市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473.html 1 万千青绿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