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赋能 创新前行
——探寻聊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
■ 本报记者 李兆宪
在鲁西平原,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悄然发生,数字经济如春风般吹拂着江北水城每一个角落。
2024年,聊城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聊城市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上线运营,推动1222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17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全省首位……2025年,这座曾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又将会以怎样的姿态拥抱新型工业化数字浪潮?
干出“走在前”的样子——
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生态
2月25日,走进位于临清市唐园镇的海滨轴承智能制造中心,看到该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进销存、发货、返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还能让远在国外的客户实时监控订单生产、掌握产品数据。
“我们利用5G技术将设备接入工业云平台,进行数据实时采集、汇聚与分析,企业生产运行效率和产品精密度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该公司总经理燕小彬自豪地说。去年12月,该企业成功入选2024年聊城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名单。
通过工业设备上云加速推动制造向智造转换,是我市实数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提质升级的发力点、突破点,大力推进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塑强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创新构建“1+N+X”数字经济生态服务体系;山东轴承产业大脑入选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阳谷电线电缆、冠县灵芝成功入选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临清、冠县2个二级节点日均注册、解析量10万次;累计打造21个省级智能制造场景;14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数量居全省第4位;金蔡伦、天工岩土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冠县镀涂钢板制品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产业集群;新增4家互联网企业、3家软件企业纳统;鲁西数字产城融合发展园区被评为省级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
更智慧的管理、更高效的生产……因地制宜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让聊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挺起“挑大梁”的担当——
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坚持把数字化作为弯道超越的新赛道新引擎,推动数字技术向各领域全面拓展、深度融合。
机遇当前,大有可为。站在新起点,聊城已擘画2025年数字经济跃升路径。
2月15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运用“1285”工作体系,推动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一批决定性成果,切实把工业经济塑造成为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基石和支柱。该体系中的“2”,即扛牢制造业强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两大使命。
将数字经济发展列入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聊城工信系统“双轮驱动”实数融合,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以更高标准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至关重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臣表示,“我们将在实数深度融合上再加力,深化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推广应用,建好省级‘产业大脑’,抓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与示范打造;同时,打造一批优秀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应用案例,持续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加快推动数字产业提速扩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数”融百业,“智”兴万物。如今,聊城这艘“工业巨轮”,正以数字经济为引擎,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航向全“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