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农 赋能乡土
——新农村业校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于新新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在聊城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新农村业校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新农村业校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就业增收为目标,培育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新农村业校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搭建起党和人民紧密沟通的桥梁,既是农民了解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窗口,也是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提升文明素养的“红色阵地”。
“以前想学新技术要去外地,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最前沿的农业知识。”冠县辛集镇兴太集村村民李玉龙在新农村业校直播间里发送的这条弹幕引起了共鸣,学员们纷纷留言,称赞直播带来的便利。
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该传播到哪里。辛集镇聚焦基层治理和群众需求,将新农村业校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构建起“群众点单、支部接单、业校解单”高效服务体系,创新推出“新农村业校+”模式,邀请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分享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惠农政策精准传达给农民。
产业赋能,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新农村业校秉持“以业兴业”理念,充分利用农民农闲以及党员干部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着力提升学员在发展致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3月3日,冠县范寨镇梨园内绿意萌动,果农们带着纸笔早早围聚于此。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团队成员手持工具,边讲解操作要点边示范酥梨管理技术。此前,范寨镇已先后9次邀请陈学森教授团队前来授课,累计850位果农从中获益,成功打响了“个大核小、皮薄肉白、酥脆香甜、多汁无渣”的酥梨品牌。
冠县新农村业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产业资源,针对灵芝、酥梨、畜禽养殖、手工制作等特色产业,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力提升了群众致富能力,拓宽了增收渠道。此外,新农村业校还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流程,将村民的手工制品推向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文化传承,厚植乡村精神底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新农村业校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文艺活动等多元化方式,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2月26日,悠扬的歌声从冠县清泉街道耿儿庄村的新农村业校传出。耿儿庄村新农村业校大胆创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歌唱赛事直播,瞬间点燃村民参与热情,让乡村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新农村业校以文化为纽带,密切联系分散的乡村个体,为乡风文明提供坚实支撑,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劲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农村业校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平台,正全方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文化传承等多元路径,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