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浩:学雷锋 当先锋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在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以专业为笔,以奉献为墨,在公益之路上描绘出绚丽篇章。他就是刘兴浩,目前是德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大二学生,也是东阿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胶乡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
“开学后,我们服务队开展了不少志愿服务活动。”3月3日接受采访时,刘兴浩告诉记者。身为学校二级学院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刘兴浩积极投身公益,响应学校号召,带领团队开展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关爱一老一小”等系列志愿服务。假期里,他针对社区儿童开展科普和手工制作活动;走进养老院,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并通过“银龄课堂”助力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为他们的生活送去便利。
过去一年,刘兴浩在公益道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校期间,利用节假日和周末,他积极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安排得十分紧凑。尤其是在3月学雷锋活动月,去年他们开展了13次活动。今年,他们还将继续。
成立胶乡青年志愿服务队,源于刘兴浩大一假期的一次触动。在学校接触到高校与社区对接服务模式后,他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为什么家乡的孩子们不能有这样了解世界的机会?”怀着这样的想法,他与家乡的同伴们一拍即合,主动联系共青团东阿县委,在其帮助下成立了胶乡青年志愿服务队。短短一年时间,团队成员从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壮大至百余人。他们秉持“大手拉小手,志愿胶乡行”理念,希望为家乡的孩子和老人送去更多欢乐与幸福。
从事志愿服务,刘兴浩表示自己也收获满满。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一句句“大哥哥,好久不见”的问候,成为他最大的满足。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下乡走访时,寻找住户家门困难重重,语言交流也存在障碍。“比如我们志愿者在前期交流沟通时,经常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家长不支持,大部分认为没用,不想让孩子参加。”刘兴浩坦言。但他和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互相出谋划策,逐渐克服了这些难题,用实际行动说服了心存疑虑的家长。
刘兴浩认为,雷锋精神是跨越时代的道德丰碑,其“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核心价值在当代越发珍贵。“我们团队始终用‘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奉献’的理念指导实践,就像在社区开设‘银龄课堂’时,发现老人们更需要情感陪伴,于是将智能机教学改为‘故事会’形式,并组织青年志愿者记录整理老兵口述史,这既是技术帮扶,更是精神传承。”
谈及未来,刘兴浩已有清晰规划。他计划打造具有家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将黄河文化、阿胶文化融入其中;构建“志愿服务+”模式,联合文博场馆、动植物园等社会力量,深化儿童关爱;实施“雷锋种子计划”,通过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结对,将社区服务的感动瞬间制作成“精神存折”,让奉献意识在代际间传递。
刘兴浩和他的同伴们生动践行着新时代雷锋精神,这群青年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胶乡青年,为爱助力”的信念,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社会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胶乡青年,为爱助力’不仅是口号与信念,还会成为我们融入日常的自觉行动。”刘兴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