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爱“动手”的新农人
■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张怀芳 张之超
在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90后新农人王伟正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扎实的实操能力,不断探索农业滴灌技术的水肥一体化高效应用。他不仅是农场的负责人,更是农业机械革新的积极探索者。
2月28日,辛王顺丰家庭农场的麦田里,随着铺设机开过,十根细小的黑色滴灌带齐刷刷地铺到了麦田。一旁已铺好滴灌带的田地里,小麦正如饥似渴地“喝”着黄河水。
“有了这些滴灌带,我们不仅能在白天气温高的时候进行精准浇水,还能同时实现肥料的高效输送,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王伟指着地头的滴灌管道介绍,“这样不仅节水省力,还能避免夜晚低温对麦苗造成的冻害,促进麦苗返青分蘖。”
为了更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王伟对原有的滴灌铺设机进行了改造。以前,铺设机一次性只能铺两垄或四垄,经过王伟的巧思改造后,一次性能铺设十垄,大大节约了成本和时间。
此外,王伟还发明了一系列机械设备,如移动式滴灌过滤器和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这些设备不仅方便灵活,还能手动反清洗,防止泥沙、杂草、异物堵塞灌带,提高了作业效率。
“市场上常见的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一旦被异物堵了,必须得停掉水泵,拆开过滤装置进行手动清理。而我们的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则能随时进行反冲洗,无需停机拆卸。”王伟自豪地说。
王伟表示,使用滴灌系统后,小麦生长期间不仅能实现精准浇水,还能根据需要随时补充肥料,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相较于传统大水漫灌方式,虽然种地成本略有上涨,但每亩地增收小麦300斤,部分高产地块小麦亩产达800公斤。他强调,每亩地铺设滴灌综合成本约100元,水泵一开,一两人就能管理四五百亩地。
除了滴灌技术的革新,王伟还积极引进和改造现代化农业机械。农场现已拥有三十多台套先进的农机设备,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王伟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信心。预计今年夏季,5000多亩小麦的总产量将达到3000吨,单季利润预计在1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这一可喜的预期不仅彰显了王伟的农业管理智慧,也凸显了现代化农业的巨大潜力。
王伟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探索更多智慧耕作的新模式。他相信,在科技和智慧的引领下,农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