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守护公平正义 服务发展大局 增进民生福祉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两高报告

■ 新华社记者

连日来,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审议讨论。

代表委员们认为,两高报告展现了司法机关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上取得的新成效,彰显了司法机关守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保障民生福祉的责任担当。

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涉黑恶犯罪1.2万人,起诉“保护伞”74人;法院审结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4.9万件5.8万人,同比下降5.8%;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万件8.2万人,依法严惩涉缅北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代表委员们认为,两高报告披露的这一系列数据,是司法机关以严格公正司法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网络空间治理更加需要司法发力。

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利用网络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458人,办理公益诉讼5061件;法院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292人定罪判刑,以侮辱罪、诽谤罪对91人定罪判刑。

“两高报告披露严惩网络暴力,反映出司法机关守护网络清朗的坚定决心。”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认为,需构建“技术+法治+教育”的立体防线,通过算法识别谣言源头、完善平台责任追究机制,从根源遏制“按键伤人”。

维护社会稳定,源头在基层治理。

代表委员们注意到,两高报告均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各级检察机关领导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8万件,重复信访同比下降19.7%;法院诉前化解纠纷1218.2万件,涉房屋买卖、信用卡、保证保险等案件均大幅下降。

安徽省濉溪县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陈影代表分享了基层实践:“‘六尺巷调解法’将‘礼让和谐’的传统智慧融入纠纷调解,让村民从‘争地边’到‘让墙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她建议,推广更多“文化+法治”融合模式,如依托地方戏曲、乡规民约开展普法,让法治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7万人”“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2.6万件”——两高报告中有关司法机关过去一年护航经济发展的成效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在江苏南京执业多年的纽思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魏青松委员在讨论时说:“过去一些地方存在‘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高企。”他特别提到最高检督办的31件重点案件:“这些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司法既要惩治犯罪,也要避免‘一刀切’伤及无辜企业。”

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司法机关坚持以“预防性+恢复性”司法理念重塑生态治理格局。

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3.6万人,办理公益诉讼5.7万件;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严惩污染环境犯罪,协同生态环境部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

广西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代表表示:“去年漓江流域359件生态案件的办理,不仅惩治了违法者,更持续推深做实‘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全力守护河畅民安。”他建议将生态修复效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形成长效治理动力。

对于两高报告中提出的2025年相关工作安排,代表委员们认为,这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体现了法治温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2025-03-10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两高报告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021.html 1 守护公平正义 服务发展大局 增进民生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