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出院”之后
■ 文/图 本报记者 朱玉东
3月12日上午11时,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室,医务人员拿出一支一次性使用静脉血样采集针,为患者采血。完成采血后,医务人员转身将血样采集针丢进一个黄色的塑料箱,箱子上贴着一个明显的不干胶标签:利器盒,并标注着“医疗废物”“损伤性废物”的字样。两个小时后,工作人员将装着几百支血样采集针的利器盒封箱。为了防止医疗废物产生危害,利器盒被封上后,从外面就再也无法打开。
下午5时,装着血样采集针的利器盒和其他医疗废物一起,被工作人员收走,送到处于地下的医疗废物暂存处,门口“危险重地,闲人免进”的警示标志十分显眼。暂存处内,已经堆了近百箱的医疗废物,工作人员按照“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等,将收集来的医疗废物箱进行分类有序摆放。
3月13日早晨7时30分,聊城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驾驶员张金武,穿上全封闭的隔离衣,戴上口罩、面罩、手套,将医疗废物转运车开到医疗废物暂存处,把100多个医疗废物垃圾箱装上车。经过50分钟的车程,这些医疗废物被运到位于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的聊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安静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干化学消毒处理。
记者在聊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看到,十几辆医疗废物转运车进进出出,将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不断地运进来。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一楼大厅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县(市、区)医疗废物每天的收集数量和进度,以及每辆运输车的运行轨迹。
“聊城市的所有医疗废物均由我们公司进行收集处置,现在每年可处理3000多吨。”聊城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景武告诉记者,该公司承担着聊城市行政区划内331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理工作,现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一条龙机制,实现了医疗废物的集中无害化处置。
“我们的工作很特殊,常年奔波在路上,有时凌晨4点多就要出门,一天在路上要跑十几个小时,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大年初一也不休息。”聊城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车队队长谭才金,刚刚从城区一家医院运输医疗废物回来,脱下隔离衣,长长呼出一口气。谭才金说,公司目前共有12辆医疗废物转运车,每名驾驶员负责一条线路,收集运输全市各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谭才金负责聊城城区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的医疗垃圾处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运输车辆只能在集中隔离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两点一线运输,避免病毒传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驾驶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主动隔离,连续三个月没有回家。由于防控措施到位,处置中心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没有发生一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
“这个车间专门存放处置前的医疗废物,出于安全考虑,室内要保持低温,冬天室内外温度基本差不多,夏天要开空调降温。”在医疗废物处置车间里,工作人员刘双华身穿全封闭的隔离衣,不断地将一箱箱医疗废物放置在传送带上。刘双华每天值班8小时,要连续不停地搬运300多箱医疗废物,记者穿着棉衣还感觉冷,而刘双华的额头已流下豆大的汗珠。
近年来,医疗废物逐年增加,我市对医疗废物的处置方式,由原来的卧式高温热解连续焚烧,改为现在的干化学消毒处理。该技术的优点是,在处理过程中无二噁英、VOC等污染物产生,不会造成大气污染,没有废水、废渣及飞灰等危险废物产生,全程PLC自动化管理,处理后的一般固废可以用来焚烧发电,资源再利用,医疗废物最终完成了它的净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