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o

薛景霞:白领返乡当上“羊司令”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3月10日清晨,在阳谷县高庙王镇鸿运牧业的养殖大棚内,37岁的薛景霞俯身检查羊舍的温湿度计,一双浅灰色的运动鞋上沾满了配料的麸皮。

“咩咩……”见到薛景霞走来,上百只黑头羊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这个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高材生已经成为它们最亲近的人。

薛景霞是位80后,也是一位“新农人”,从重点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令人向往的白领工作,满怀对家乡的热爱,返乡创业。这一干就是十年……

2013年冬天,面对在北京科技公司担任“白领”的机会,薛景霞几乎没有犹豫地摆了摆手,踏上了回家的列车。然而,初回家乡,薛景霞的目标并不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一位放羊老人攀谈时得知,养羊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还能有不错的利润,让薛景霞萌生了养羊的念头。

说干就干,于是他通过银行贷款、亲友资助等方式筹款100多万元,2014年初建了第一个养殖场,三个月后,他带着1137只吉林白城羊回到故乡,洁白的白衬衫袖口上,沾上了第一把草料。

养羊,看起来简单,真干起来却大大颠覆了这位刚从名校走出来的大学生的认知。由于欠缺科学的养殖管理知识,原计划3个月出栏的羊,养了7个月才勉强达到出栏标准,一下子就亏损了40多万元。遭受创业失败的薛景霞经过深思熟虑后找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总结了包括管理、营养、免疫、技术等4方面原因,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化养殖道路。

“那些天我直接带着被子在试验羊场住了下来,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和试验羊场的工人们一起喂羊、打扫羊舍、配料、防疫,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把白天所学知识整理出来,再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来慢慢琢磨。”就这样,半年后,薛景霞重振旗鼓,再次引进200只杂交母羊,将在省农科院学习到的知识全部用到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化分群、精细化管理、科学防疫、营养饲料配比,他的养殖场慢慢有了起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薛景霞几乎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羊棚”,随着羔羊成活率的不断提高,养殖数量逐渐增大,养殖场已经从200只羊的小场发展到现在年出栏5000余只的大型养殖场,年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与此同时,薛景霞的养殖基地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和聊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省农科院共同培育的“鲁西黑头羊”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我国北方农区第一个国审肉羊新品种,成功改变了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农区肉用绵羊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薛景霞还主动担起农技推广指导员的责任,通过配种前指导、断乳期加强管理、育肥期科学管理的“三步曲”管理方法,带领周边农户基本实现科学养殖,养殖户收入节节攀升。“现在我们黑头羊的价格是普通绵羊的两倍,每只母羊可以为农户带来3000-4000元的利润。”薛景霞创立了“送羊还羔”模式,让20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3.2万元。

2025-03-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387.html 1 薛景霞:白领返乡当上“羊司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