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椿帖

■ 李树坤

古有民谚:“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谷雨食椿,又名“吃春”,亦被称作“咬春”。据考证,吃香椿芽的习俗源自宋代。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早有记载:“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起初,椿芽不过是充饥的野菜,人们逐渐觉得好吃,香椿树易于成活,于是便广为种植。

乡间还有民谚:“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意指谷雨前的香椿芽鲜嫩如丝,香气扑鼻;而谷雨过后,香椿芽叶大蓬散,梗老叶硬,食之如嚼干柴,故亦有“雨前吃菜,雨后吃柴”一说。香椿芽时令性强,采摘期仅月余,因此采摘时机至关重要。过早,芽叶未展,带有涩味;过晚,则失脆嫩,如嚼老茶叶。

香椿芽仅在春季采摘,其产量低,价格自然偏高。若想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可将香椿芽择洗干净,分成小捆,用保鲜膜包裹,置于冰箱内冷冻储存。食用时,开水泡开,依旧鲜嫩如初。新采的香椿芽表面覆有一层白霜,需先用清水浸泡,再焯水食用。焯水看似简单,实则火候难以掌握。《齐民要术》早就有言:“凡焯菜,沸汤速出,久则色败。”香椿芽入滚水稍旋即起,早则含涩,迟则失脆。我初学焯水时,曾一股脑倒入大半锅,搅拌不均,致使椿芽生熟不一。现在,已掌握焯水要领,少量入锅,笊篱快搅,待颜色稍变暗绿,迅速捞出沥干,便大功告成。

香椿芽做的美食有很多,最经典的无疑是香椿炒鸡蛋,这道简单菜品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家中待客,还是酒店小聚,人们少不了点上它。记得小时候,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从树上采摘些新鲜的香椿芽。洗净后切小段,与鸡蛋一起拌匀,倒入热油锅中,“滋啦”一声,香气四溢。木铲不停地翻动,直至熟透。一盘焦黄透绿的椿芽鸡蛋出锅,香气弥漫,令人垂涎欲滴。至今想起来,仍然心驰神往。

而我,则独爱“炸香椿鱼”。这个吃法并非香椿和鱼同炸,而是炸好的香椿形似一条尾巴散开的鱼。其做法十分简单,先烧开水,将洗净的香椿芽焯水,捞出加盐腌一下。再将面粉调成糊状,锅中倒油,油温七成热时,将香椿芽裹上面糊,炸至两面金黄,捞出控油。刚出锅的香椿芽,外酥里嫩,看上去如一条条黄金色的鱼,十分诱人。

汪曾祺先生也爱吃香椿芽,尤其喜欢香椿配豆腐。他曾这样描述:“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枝叶未舒,颜色紫赤,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盐,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滴数滴香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豆腐的做法也很简单,选一块嫩豆腐切成小块,开水焯去豆腥味,使豆腐变得更坚韧。香椿含亚硝酸盐,也需焯水。开水稍烫即可捞出,加入盐揉搓均匀,待凉后切成碎末,与豆腐拌匀,再淋几滴小磨香油,一盘鲜香四溢的美食便完成了。吃法虽然简单,但其味道独特,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吃上一口,美味长久难忘。”

母亲仍然沿用旧时的做法,新采下的香椿芽用粗盐揉搓,直至变得绵柔,茎秆弯折不断,再放入陶瓮腌成小咸菜。盛夏时节,熬一锅粥,挑一筷腌好的香椿芽,炎炎夏日里也能嚼出几分清凉。

香椿芽不仅味道鲜美,其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香椿芽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亦有积极作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香椿,味苦平,无毒,主治疮疡、肿毒、风疽。”《生生草》也称:“嫩芽瀹食,消风去毒。”而《食疗本草》则称:“香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因此,香椿芽虽然好吃,但不可过量食用。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更应谨慎食用,以防诱发旧疾。

香椿除上述吃法外,还有椿芽蛋饼、椿芽豆腐肉圆、香椿拌面、香椿泥等多种佳肴。此刻,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有“咬春”之说。原来,我们已将整个春季的鲜嫩,都含于舌尖之上。

如今,超市冷柜里常见真空包装的香椿芽,虽然购买便捷,却终究不及竹篮边沿沾着露水的鲜活。食物的灵魂,终是暗藏于烟火气里。三分候时令,两分费周章,余下五分,便要留给等待。就像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椿树,年年准时守候在春风里,似乎在等待某个露水未干的清晨,再次绽放它的鲜嫩与香气。

2025-03-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695.html 1 咬椿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