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忘记 他们就活着
——聊城汇集多方力量为烈士寻亲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王士理 王肖然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会把思念放大。春风习习、春雨绵绵,带走英名墙上的尘灰,英烈的名字愈显闪亮。
晴朗的春日,在聊城市财金健康颐养中心,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东昌一行看望住在这里的92岁老人邓庆增。
邓庆增是白果烈士的儿子,说起父亲的往事,他思路清晰,心情有些激动。他的女儿邓克荣说,几十年前,他们一家人一直寻找爷爷的下落,委托亲朋好友到处打听,后来终于有了确切信息。“1973年12月,父母和姑姑一起到江苏盐城,将爷爷的骨灰迁回老家,安葬在堂邑烈士陵园。当时,盐城民政部门派人来聊城,共同召开追悼会,仪式十分隆重。”
资料显示,白果原名邓延熙,字康民,曾用名邓涤、邓者羽,山东省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殷家园子人。他出生于1919年1月2日,自幼读私塾,1936年毕业于聊城山东省立二中,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回到聊城,1938年10月由中共鲁西北特委会选送到延安抗大三大队九中队学习,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营教导员兼江苏盐城第十四区区委书记。1941年8月22日拂晓,日军分九路对十四区残酷扫荡,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掩护部队战士、区乡干部和群众转移,只身一人阻击敌人,壮烈牺牲。为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其牺牲地永平乡改名为“白果乡”。
据统计,全国现有196万名登记在册烈士,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墓长期无亲属祭扫。退役军人事务部于2021年4月2日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新媒体手段为烈士寻亲。
2025年2月24日至25日,山东省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迁移保护暨烈士英名录续编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深入挖掘整理英烈事迹,持续开展为烈士寻亲、为英烈画像活动。
今年2月,我市成立了为烈士寻亲队伍。“每位烈士的身后,都有一份长长的思念,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聊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立新介绍,活动开展以来,我市通过座谈会、走访、发协助函、网上查询等方式,结合档案馆、党史办等部门查找信息,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畅通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市正在搜集、核实、整理、跟进10条烈士寻亲相关信息,已分别向羊山烈士陵园、大别山烈士陵园、郓城烈士陵园发出协查函,共同开展工作。
3月3日,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书记、主任赵振刚获悉,东昌府区闫寺街道阎皋村可能有阎庆余烈士的亲属,他马上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并实地走访了解,见到了烈士的孙子阎洪月。“阎庆余家在山东省聊城县阎觉寺公社阎皋大队(今东昌府区闫寺街道闫皋村),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解放南京时牺牲,现安葬于聊城革命烈士陵园。他两儿两女,两个儿子和大女儿已去世,二女儿阎德兰84岁,家住闫寺街道凤凰集村,起居由家人照顾。”赵振刚介绍。
“何方烈士的寻亲是由一封1983年他侄子寄来的信开始的。我们通过泛黄的信件,了解到何方的侄子何寅绪在扬州市施桥中学当老师。由于时间久远,回馈的信息是,何寅绪已于1998年去世,没有子女。我们没有放弃,又给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教育局、档案馆发函查询信息,得知他有弟弟、妹妹。”赵振刚说,何寅绪的弟弟何寅泰当时在杭州大学中文系教书,杭州大学后来合并到浙江大学,他们便反复联系各个学校,包括校友会等社会团体组织,最终得知何寅泰老人还健在,已经90岁高龄。“老人曾经多次想来聊城看看何方烈士,由于年龄大、不方便出行没有实现。对于聊城方面努力做工作联系到他,他很激动,也很感激。”
另据了解,魏尚志、圣保友、刘金柱、周生财、王长法几位烈士的亲属已经找到,相关情况正在跟进。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 张目伦
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是对烈士亲属的慰藉,也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双双盼归的眼睛。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烈士墓旁,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崇敬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
为烈士寻亲的难度大不大?
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推移就像一层层雾霭,让大量烈士信息“看得见却摸不着”,为烈士寻亲就是一关关地破解“密码”。
为烈士寻亲的力量强不强?
寻找的路上不乏“同行人”。因为同一种情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到一起。他们跋山涉水,只为印证某条模糊的线索;穿越东南西北,只为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
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寻找什么?当看到在烈士墓碑前痛哭的烈属、前来致敬缅怀的青少年,或许能得到答案——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团圆”,还有那穿透时空的精神、甘愿舍弃小家甚至生命的信仰。
只要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就会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