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鲈鱼“住”进楼房里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王鹏 白文斌 刘滨
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有件“新鲜事”:生态鲈鱼“住”进楼房里。
3月20日,走进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鲈鱼立体生态养殖车间,三层楼的立体结构厂房内“住”了60缸鲈鱼。在清澈的水流中,不计其数的鲈鱼苗正在欢快地进食。
养鱼不用塘,生态住楼房。作为全国首个三层立体生态鲈鱼养殖车间,与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相比,立体养殖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其空间利用和养殖系统的集成创新。
“传统养殖模式大多是平面式的,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立体养殖结构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养殖产量是同样面积平面式工厂的3倍,是传统坑塘的90倍。”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兴旺介绍。
产量上去了,如何更好地提升立体养殖的质量?答案就藏在一套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中。
“养鱼先养水,水养好了,鱼自然能养好。新上的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设置水温和流速,并实时监测水位、水质,自动进行补充和清理。桶底的智能设备还能收集鱼粪,用于制作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王伟每天都会通过这套系统对水质进行全程监测,确保水清鱼肥。
得益于数智技术的应用,在全新的模式下,每天只需1名技术员就能管理整栋养殖车间,系统可根据水质、气象数据自动调节投喂量和供氧频率。
产量提升、质量向好,信发集团还在降本增效上做起了文章。“车间每层都配有2套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天仅保持水恒温、水循环就要耗费300多度电。我们在整个车间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实现了园区用电自给自足。水来自电厂的RO反渗透水,热是电厂发电产生的余热,用水、用电、用热都不花钱。”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刘慎强给记者细细地算起了循环经济账。
目前,信发农业园一期鲈鱼养殖项目占地约140亩,年产量超千万斤,销售收入近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山东周边各大城市的商超和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发展鲈鱼立体生态养殖,一方面直接创造了可观的产值,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项目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繁荣,如饲料生产、水产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当前,我们正在主推鲈鱼产业,打造‘一园一区一带’的产业格局,即信发现代渔业产业园、泰丰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及加州鲈鱼生产隆起带,有力推动水产渔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水产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高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