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申楼村有了灌排一体试验田
■ 本报记者 叶晨雯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张珂
“去年秋收时,由于频繁降雨,地里发生内涝,玉米全靠人工托运,那时我就开始琢磨如何排水。”3月7日,阳谷县李台镇王申楼村村民王玉怀说。
51岁的王玉怀是种田的“老把式”,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开始摸索通过在田地里铺设管网的方式进行排水和灌溉。“挖排水沟太占地,用抽水泵排水治标不治本,我想可以尝试埋排水管的方式,不仅可以用来排水,也可以进行灌溉。”王玉怀说。
说干就干。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玉怀外出学习考察,采购了山东东信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管材,并将管道埋到地面60公分以下的深度,不占耕地的同时,确保耕作层不受影响。管材是聚氯乙烯的材质,能够做到埋放于地下50年不变形。和之前用于灌溉的管道相比,管口直径由原来的110毫米加宽至300毫米。“现在20分钟就能浇完一亩地,管道荷载也能够满足重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正常作业。”王玉怀说,他称这套管网为灌排一体管网,并于去年11月完成了管网铺设,建成了灌排一体试验田。
“试验田占地一百余亩,今年年初我对管网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改造,完善了灌溉功能,现在旱能浇、涝能排,十分方便。”王玉怀说。
不仅如此,该管网的建成还让农田“喝”上了河水。“从前灌溉只能用井水,含盐量高,容易造成土地的‘板结’。现在用河水可以‘压碱’,还可以提升庄稼返苗地温,增产增效。”种粮大户王玉怀高兴地说。
目前,王申楼村百亩试验田铺设灌排管网860米,设置灌排井13个。项目的建成实现了旱季用河水或井水进行灌溉,雨季积水时切换阀门自动排水,保障了农田的增产增收。“以前雨水多了,全靠土地自己下渗,现在不仅能排涝,留存的泥沙也可以在灌溉过程中被冲刷干净,不用再专门清理管道。现在抽水灌溉,用电量是过去的四分之一,省钱省力又省心。”王玉怀高兴地说。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们支持农技人员创新思路、保粮稳产,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李台镇党委书记祝明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