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减负,应下足“绣花功夫”
■ 赵宗锋
想方设法帮企业降成本,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我市和其他地方一样,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新任务、新问题、新变化,加上招商引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都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这个时候,能不能帮企业在合理范围内把成本降得更低,既关乎企业自身发展,也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乃至一座城市的发展成色。
这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的手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浙江衢州,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帮助5308家企业降低了用电成本;在湖北武汉,通过推出多项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科创企业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在上海,通过流程再造审批提速,降低了企业外贸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紧盯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更优服务,已经成为各地“不约而同”之举。
对企业来说,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应该具备较低的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物流支出、土地房产成本,以及合理的水电气、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管理成本。从很大程度上说,成本的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对企业如此,对地方亦然。
加快鲁西国际陆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这是服务生态做加法,协同发力筑起“减负港湾”;强化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要素保障指挥部功能,实现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这是要素成本做减法,通过“精准滴灌”解企业燃眉之急;完善“政策快享服务平台”功能,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这是政策兑现做乘法,推动涉企政策资金精准直达、高效兑现;强化推进“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大大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这是审批流程做除法,以制度创新实现降本提速增效……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要素配套,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但必须看到,一些企业发展的成本负担依然较重,亟需地方在政策保障上出招更实,在政策落地上见效更快,科学精准推动实现市场环境提优、服务提质增效、要素成本减负,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经营成本和合规成本。
可以说,持续消解各类显性隐性成本,让企业家专注创新的精力每增加一分,城市经济跃升的动能便积蓄十分。而这,需要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市委“三提三敢”要求,以过硬作风推动各项部署高效落实,精细再精细地下足为企业减负的“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