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志·合”之光照亮希望之路
——临清市潘庄镇中学特色办学实践初探
■ 郝凯
在临清市漳卫河畔,一所曾经面临优质生源流失、社会认可度低等困境的乡村中学,近年来悄然实现教育质量的“逆袭”——临清市潘庄镇中学在党支部书记、校长闫玉波的带领下,以“志·合”文化为办学之魂,探索出了一条振兴乡村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破局:在困境中点燃“志”的火种
在闫玉波看来,临清是个存“志”的城市,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张自忠志在尽忠报国,兑现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季羡林志在传承学术薪火、弘扬东方文化、助力家乡建设,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此,闫玉波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点燃教师和孩子们‘志’的火种!”
“孩子们全身校服是标配,眼里有光才是高配!”站在“一起去看外面世界”文化墙前,闫玉波道出了他的教育哲学。2022年他接任潘庄镇中学校长时,学校正深陷发展困境:优质生源流失,家长重商轻教,教师队伍青黄不接,75后、80后教师外流人数不少于50人。
面对困局,在学生层面,潘庄镇中学着力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矩阵”。学校规划了一条红色研学路线,将张自忠纪念馆与运河古迹串联起来,让学生们在实地探访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传承。设置了“一起去看外面世界”文化墙,展示乡贤们的奋斗足迹,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同时,学校分层设立“知识点擂台赛”,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在教师层面,潘庄镇中学首创“课堂后视镜”制度,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为教室墙上的知识图谱,青年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实现从“跟”到“擂台比武”的成长跃升。在教师办公室,笔者发现了一份特别的《高效课堂指标表》,这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教研成果。针对曾“没有县级名师”的师资困境,潘庄镇中学创新“四个会”机制:教学经验分享会、考试分析会、示范汇报课展示会、育人研讨会,让教师合作成为新常态。“过去来了就准备走的年轻教师,现在申报校级名师工作室,有了满满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闫玉波感慨道。
突围:以“合”之力重构教育生态
没有志向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合作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潘庄镇中学将“合”的含义阐述为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植根于农村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在我看来,‘合’是符合、联合、结合,教育要合乎时代而教,要顺乎时势而育。”闫玉波表示,在潘庄镇中学,教师“合”,互帮互助,结对成长,共同提高。学生“合”,结帮扶对子,建学习小组,比学赶超,一起进步。师生“合”,学习可以打开求知的大门,揭开知识的面纱,探寻知识的奥秘,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做一匹识途老马,引领学生共同探讨,一起合作,让学生收获知识,走上学习之路。校家社“合”,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系统。
令人欣喜的是,在曾经“重商轻教” 的轴承之乡,家长们的观念发生了显著转变。如今,他们不再只将目光聚焦于经济收益而忽视孩子的教育,口中谈论的也不再是“要是学不好,就回来接班做生意”,取而代之的是“怎样为孩子规划合理的升学路径”。
致远:在奋进中书写教育答卷
在采访中,笔者恰逢学校开展“低重心家访”活动。活动中,初三年级的教师们带着“优质边缘生提升策略”进行针对性家访。
除了“低重心家访”,潘庄镇中学还把“高重心座谈”提上了日程,计划邀请知名校友、优秀毕业生、优秀家长、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人生规划。“下一步,我们会利用校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家长进校园等活动,把家长请进来,了解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听取其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闫玉波说。
在校园里,望着学生矫健的身影,扎根乡村教育20年的闫玉波目光坚定:“教育振兴没有捷径,唯有以志定向、以合聚力,才能让每个农村孩子都成为照亮家乡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