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行
——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30届评选工作回眸
■ 本报记者 张颖
本报通讯员 史晓玲
35年、30届,评出了2534项获奖成果、300项一等奖。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业已成为社科界的“风向标”“孵化器”,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导向性、权威性,铸就了社科评价的“聊城范式”。
35年弹指一挥间。自1989年设立以来,聊城市社科联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评选出的优秀成果涵盖专著、论文、课题、资政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厚沉淀,又有应用研究服务聊城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出了一批经得起检验的优秀成果,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社科人才,形成了多年龄梯次、多学科领域、多研究方向的社科人才队伍。
机制筑基
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从最初的两年一评到如今的每年一评,从最初简单的奖项设置到如今规范化、科学化的评选体系,聊城社科奖不断改革奋进,成为聊城社科界的璀璨明星,照亮了聊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行之路。
从早期的《聊城历史大事记》等特别贡献奖成果,到后续众多与聊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政报告、研究课题获奖,聊城市社科联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驾齐驱,获奖成果中应用研究类成果的分量逐步提升,在服务聊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顶层设计规范引领,恰如其分适时改革,最大限度保证质量,构建起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夯实了评审工作的有力根基。
在评选机制方面,聊城市社科联构建了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从创立伊始的“两办”文件依据,到后面的四次修订,每一次调整都与时俱进,恰如其分地引领社科发展方向。特别是网上申报系统的开通、初审筛选环节的增设、终评匿名评审的实施等举措,使申报评审流程不断优化,评选机制日益完善,极大提升了评选工作的透明度、严肃性与严密性,确保评选出的社科成果质量过硬,成为全省地市级社科奖评选的典范。
价值引领
打造资政启民的学术高地
发挥社科评奖引领作用,推动聊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35年来,聊城社科奖评选不断激发学术研究活力,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拓展,带动特色学科体系构建,催生学术研究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学术研究与社科奖评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聊城市社科联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打造资政启民的学术高地。以社科奖为牵引,聊城社科界不断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打响“习语‘聊’亮”品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聊城社科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化孔繁森精神研究,努力打造全国研究高地,使孔繁森精神成为聊城社科界的闪亮名片;深化服务中心工作研究,多项成果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社科智慧;深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彰显了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开展学术研究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学术研究平台搭建上,聊城市社科联积极助力,社科规划课题组织日益完善,从最初的少量课题到如今每年数百项课题立项,参与面不断拓展,专项课题日益丰富;稳步推进社科智库建设,聊城市社会科学院等相关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与省内外高端智库合作日益深入;创新构建城校合作机制,为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带动作用凸显,“党的建设与孔繁森精神研究基地”“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等成果斐然,擦亮了聊城社科特色研究品牌。聊城市社科联还不断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举办高端学术研讨活动,组织社科经验交流,参加全国全省学术研讨活动,让聊城社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社科普及工作成效显著,社科普及与应用优秀成果评选开创先河,让社科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生态培育
厚植人才成长的学术沃土
三十而立,立的是“为天地立心”的学术追求,立的是“为发展谋策”的使命担当。聊城市社科联锚定“三个转向”,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跃升”,从“学科建设”转向“问题导向”,从“地方评优”转向“区域辐射”,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实施“羡林学者培育工程”,为社科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创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库,为本土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校(院校)、县(市、区)社科联实现全覆盖……聊城市社科联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畅通了社科工作者的联系沟通渠道,筑牢了聊城社科事业发展的根基。同时,实施“育苗计划”,厚植社科人才队伍基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社科人才成长提供发展新赛道。推动成果转化,集中专家学者的团队力量,推出一批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精品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回首来时路,聊城社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创新向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聊城市社科联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市社科界不懈努力,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培育优秀人才,奋力打造全国社科评奖改革的“聊城样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新篇章注入更强社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