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甘露润田野
——临清市整县域推进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 本报记者 尹腾淑
4月21日,在临清市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爱华正在现场督导“智慧农业示范园”的建设进度。“新项目得以顺利启动,离不开咱们金融专员帮忙办理的‘人才贷’。”陈爱华说。
近日,陈爱华凭借其在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山东省省级人才计划。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作用,在临清市康庄镇金融专员的协调帮助下,莱商银行聊城临清支行向陈爱华及其合作社发放专项“人才贷”150万元,加速推进当地农业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临清市积极探索整县域推进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以“金融活市”战略为统领,聚焦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产业赋能三大核心,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精准集聚,县域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顶层设计破局
构建“金融活市”政策体系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更好地运用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并满足‘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临清市金融稳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曹在亭表示。
去年下半年以来,临清市以冠县“党建引领、系统谋划”经验为蓝本,出台《关于实施“金融活市”战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核心任务,构建“1+N”政策矩阵:制定《党建引领聚合力金融赋能促发展三大行动实施方案》,组建1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推动“链长银行”与农业产业链党建共建,实现金融政策与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出台《临清市挂职金融副书记(副镇长)工作机制及考核办法》,从银行机构选拔18名金融专员到镇街挂职,明确“服务乡村振兴”考核权重占比40%,压实基层金融服务责任。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下,临清市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金融跟进”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格局。
机制创新提效
建强三级服务网络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提升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质效的一大重要因素,能够打破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缩小城乡金融差距,为“三农”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临清市构建“市—镇—村”全覆盖服务网络。在市级层面,将金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引进具有金融专业知识背景、具备金融业从业经历的高素质人员,专门负责全市金融工作整体的谋划和落实。在镇街层面,18名金融副镇长挂职上岗,牵头建立“政银村”三方联动机制,每周下沉村居开展金融需求调研。在村级层面,728名金融专员扎根587个自然村,化身政策宣传员、需求收集员,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
数字平台建设同步突破,打造“临清金服”一站式数字平台,推出“线上申贷—智能匹配—快速放款”模式,建立“313”响应机制(3分钟内银行首次回访、1个工作日内对接需求、3个工作日内完成贷前调查)。截至2025年3月,平台注册用户达25.87万人,累计为数万农户、涉农业经营主体放款7.8亿元,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产业赋能升级
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以产业为引领,临清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紧扣“三农”需求,创新推出“轴承村居贷”等多款特色产品。其中,农发行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农发行临清支行贷款余额达26.65亿元,较2024年净增6.04亿元,涉农贷款占比100%。制定“信易贷”激励政策,推动农村美德积分转化。当年获评“信用户”“信用村”或市级信用评级A级及以上的个人,可在农行等4家银行申请“信易贷”,享受提额、降息、快速审批等优惠。其中临清农商行推出“美德积分贷”,将乡村文明积分与授信额度挂钩,累计发放信用贷款482万元。
“我们将深化冠县经验本土化实践,加快推进‘临清金服’平台2.0升级,探索‘数字金融+乡村治理’融合模式,力争202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40亿元,让金融活水更精准浇灌乡村振兴沃土。”曹在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