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一年间
——写在第62个世界气象日之际
■ 苑莘
台风“烟花”、持续强降雨、倒春寒……从去年的3月23日到今天,聊城人对气象的认识从未如此清晰。
过去的一年里,全市气象工作者按照“早”“准”“快”“广”“实”的要求,紧紧抓住气象服务不放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战“烟花”
续写“人民至上”壮丽篇章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这也是去年聊城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
2021年7月28日至29日,台风“烟花”影响聊城。7月28日至29日夜间,全市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到大暴雨,7月27日零时至30日6时,聊城全市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全市气象部门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了准确预报、提前预警、高效服务,提前32小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圆满完成了台风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始终秉持的信念。“烟花”到来之前,气象部门密切关注“烟花”动向,提前发布重要天气预报,为政府防灾减灾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2021年7月26日上午,市气象局召开汛期服务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从预报、服务、观测、后勤、科普、舆情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部署。
2021年7月27日,市气象局下发《关于做好台风期间各项工作的通知》,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各单位迅速进入特别工作状态。
此后的一段时间,市气象局主要领导24小时坚守在市气象台一线指挥,并通过当面汇报、联合值守、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决策第一时间提供气象服务,通过各类服务材料向相关部门提供专项服务。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和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烟花”来袭,市气象局根据台风动向滚动发布预报预警,每3小时更新一次预报及雨情信息,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迎战“烟花”是去年我市成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功案例。2021年,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面对复杂严峻的天气形势,全市气象部门全年准确预报了84次重大天气过程,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30期、决策服务短信130余万条次,启动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12次,制作气象服务材料560期。
气象部门为全市防灾减灾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2021年,市防汛指挥部根据《重要天气预报》及时安排防汛应急工作,特致信感谢市气象局在全市防汛工作中作出的贡献;《每日气象专报》被纳入到《昨日市情》供市政府决策参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融入市减灾委信息发布渠道;成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9个灾种普查技术小组,完成了9个灾种的年度普查任务,形成气象灾害风险地图148份……
成绩只代表过去,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2022年,市气象局将突出预报精准的核心地位,使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
观“风云”
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气预报说最近两天要降温,到时候我得把棉被拉开,把棚冻一冻更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3月14日,莘县徐庄镇的羊肚菌养殖户徐胜平已经为降温做好了准备。这次提前几天发布的“倒春寒”预警,为我市组织农业生产做足了准备。
虽然羊肚菌养殖喜欢低温,但农户并不喜欢“倒春寒”。初春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林果即将进入花期,设施果蔬处于发育关键期。为此,市气象台早预警、早行动,3月13日发布《天气周报》,提前72小时预报16日—19日大风、降水和降温天气过程;14日—15日发布《每日气象专报》,15日上午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和《重要天气预报》。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台预报信息,立即部署大风寒潮天气的应对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防御工作。
除了预警,人工增雨也是气象部门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全市累计降水量仅为12.5毫米,较往年同期少32.4%。3月12日,我市迎来今年春季首次降雨天气过程,市气象局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了农田墒情。202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5次,防雹作业2次,发射高炮炮弹235发,火箭弹87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21年,全市气象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粮食种植大市实际和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着力点,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和时效性,全力做好关键农时农事气象服务。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及常规为农气象服务,为全市农业丰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气候品质评价调研,完成阳谷鲁丽苹果气候评价工作,为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贴上“放心标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聊城中心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智慧气象+数字农业气象保险”新模式。
2021年,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服务需求,我市气象部门着力增强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12121”天气预报热线拨打量达到256万余人次,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声讯电话服务优秀单位”。气象数据融入聊城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运行提供气象保障。联合制定《聊城市“一路三方”交通应急联动处置试点工作方案》,积极开展“一路三方”气象服务,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除了服务“三农”和民生,气象部门还在我市安全生产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危化企业防雷事关重大,2021年,市气象局积极推进“3+2”防雷安全监管模式,防雷安全监管得到强化。与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开展了危化企业防雷专项检查,防雷安全监管检查全覆盖。升放气球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每月开展2次升放气球安全日常巡查,节假日以及大型活动期间进行加密巡查,着力做好重大活动期间升放气球安全保障工作。深化气象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行政许可“一窗办理”与全流程网上审批。此外,市气象局还开展“一把手两换位三体验四提升”活动,1人获聊城市改革尖兵称号。大力开展学法普法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开展民法典、执法普法宣传活动。
护“黄河”
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气象力量
又到了植树造林的时节,这段时间,东阿县气象局广大干部职工正在为这项工作忙碌。
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生态强县突破行动”,近日,东阿县印发了《东阿县2022年春季科学绿化方案》,着力构建县域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在全县境内连接贯通的重要河流、干渠两岸进行绿化提升,逐步建立八大生态廊道。
方案中明确要求,县气象局密切监视低温、大风、雨雪等不利天气,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做好气象保障工作。为此,东阿县气象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供植树造林及农事建议,为地方政府部署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目前,该局已整合短期天气预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发布《每日气象专报》46期,大风、降雨专项预报预警5期。
服务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只是我市气象部门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2021年,全市气象部门积极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气象环保会商机制,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气象局每日提供未来3天天气预报、48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混合层高度预报,2021年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7次。在气象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实现森林火险气象服务常态化,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市气象台制作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同时,为服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气象部门实施了常态化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为抢抓机遇,全市气象部门将加强与地方部门沟通协作,充分利用智慧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服务好聊城生态环境保护样板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探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水平,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市将开启气象强市建设新征程。“2022年,我们将加快气象强市建设,全方位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着力推动聊城气象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士恩表示。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由市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