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馒头里的“共富味道”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曹心怡
5月9日清晨,茌平区振兴街道五里村的馒头工坊里蒸汽升腾,老面发酵的麦香飘散开来。掀开笼屉,竹签上整齐“列队”的馒头正腾起阵阵热气。
五里村曾是当地的“问题村”。干群关系紧张、集体账户常年见底,落后涣散是它的标签。“以前三天两头起矛盾,家家户户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该村村民杨运中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在外经商的党员刘兵毅然返乡,挑起五里村振兴的重担。
“口袋空了,得靠产业填实;人心散了,得用真情聚拢。”刘兵刚上任五里网格党支部书记就立下“军令状”,迅速点燃“三把火”: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村级岗位,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将情感融入矛盾调解重塑干群信任纽带。
带着这样的治理思路,刘兵很快将目光投向产业振兴。在一场问计座谈会上,振兴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鹏和刘兵结合村里的签子馒头传统技艺,瞄准本地老面馒头的市场空白,决定在村里建馒头工坊。
要建馒头工坊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经过一番研究讨论,难题被“党支部牵头、村民入股、合作社运营”模式破解。
为打消村民入股顾虑,村里承诺保本付息,风险自担。“我们第一年干,心里也没底,但怎么也不能让老百姓担风险。”刘兵说。
没想到消息发出20分钟,就有140多户报名。
最终,村党支部领办的大鸾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馒头工坊的运营主体。按照报名的先后顺序,筹集到60户村民的30万元资金。
馒头工坊建哪?没地方,那就缩小行政空间,党支部大院摇身一变成了馒头工坊。
该工坊优先吸纳本村人口就业,每月3000元工资,多生产一锅加4元,逢年过节每月多发600元。“一早起来和面,忙完也不耽误接送孩子。”馒头工坊工人刘玉梅说。
依托冷链物流,这些竹签馒头不仅走进本地商超,还搭上电商的快车,远销至云南、新疆。年节高峰时日消耗面粉能达1.2万斤。运作仅一年,工坊营收净赚50多万元。
“物质条件上来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刘兵说。
当重阳节饺子宴端上150位老人的餐桌,拓宽的村道串起新建的农家书屋,社区大学开进村里……五里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支部领着干,群众跟着赚。近年来,茌平区已实现全区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全覆盖,88个新村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蹚出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带动木材加工、赤松茸种植、韭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