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乡村教育新生态
——聚焦阳谷县“撤点并校”改革
■ 张旭东 孔俊雅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面对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与教育资源错配的双重困境,近两年来,阳谷县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深度调研、重点督办、持续跟踪,推动“撤点并校”改革落地见效,走出了一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之路。
解剖麻雀寻症结
2023年初春,一份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摆上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桌。数据显示:西湖镇小学4个教学点中,杜庄教学点六年级仅剩9名学生,赵伯升校区生均教学用房面积超国标2倍,全镇101名教师中44人分散在偏远校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折射出乡村教育空心化的严峻现实。
县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项调研组,历时3个月深入10个乡镇23所村小,发现三大症结:一是“麻雀学校”难以为继,全县50人以下教学点达19个;二是资源配置“冰火两重天”,中心校实验室不足与村小器材闲置问题并存;三是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音乐美术教师缺口达37%,而村小教师人均兼任三四门课程。
四级联动破难题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将《关于推广西湖镇小学“撤点并校”经验的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事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人大监督、部门协同”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
创新实施“四步工作法”:一是提前摸排“知底数”。组织专门的调研团队,深入每一个教学点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一镇一案、一校一策的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撤并方案。二是广泛宣传“减阻力”。做实做细做好干部、群众、教师、家长、学生思想工作,向广大群众详细介绍“撤点并校”后的优势,消除各方顾虑,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三是统筹安排“成合力”。通过合理分流师生、优化资源整合、完善保障措施等,在实现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主动为学生出行、就餐、午休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了合并后教学高效运转。四是集思广益“添助力”。县人大专题调研“撤点并校”工作,对“关于推广西湖镇小学‘撤点并校’教学经验的建议”进行重点督办,为加快推进撤点并校工作添能助力。
教育生态焕新颜
经过两年攻坚,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全县50人以下的19所“麻雀学校”全部撤并,整合教学班级112个,音体美专业教师配备率达100%,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西湖、阿城、张秋等10个乡镇(街道)已探索出将小学部分年级合并至镇中心校区的成熟经验,“撤点并校”工作正在平稳有序推进。
所以,“撤点并校”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资源重组实现教育公平的乘法效应;人大监督不止于程序性督办,更要深度参与方案设计、过程跟踪、效果评估;把握教育改革“时度效”,西湖镇采取“六年过渡期”逐步撤并的做法,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赢得了群众支持。
如今,行走在阳谷乡村,曾经冷清的教学点变身养老服务中心,传出欢声笑语,孩子们在镇中心校标准化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校车穿梭的乡间小道成为联通教育希望的纽带。这场由人大推动的教育变革,正在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