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牢精细网 奏响和谐曲
——开发区行政执法探索便民利企新路径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5月9日清晨,开发区华山路餐饮店主申国亮开门后直奔操作间。确认时间充裕,他立即联系家政清洗油烟机,并将清洗过程拍照记录,上传至“线上洗”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是聊城市首套餐饮店油烟排放智能监管系统,曾获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表彰并在全省推广。
这并非开发区行政执法的唯一亮点。早在2022年,其“城管进社区”创新实践已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列为典型经验推广。开发区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彦飞介绍:“我们坚持以智慧化手段革新管理模式,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告别传统粗放巡查,推动执法力量下沉,畅通基层治理渠道,既为企业营造优质法治环境,也提升群众生活便利度。”
科技赋能
城市管理更高效
申国亮上传完油烟机清洗过程的图片后,开发区行政执法大队环保科负责人侯华锋点开“线上洗”监管系统后台。瞬间,申国亮经营的餐饮门店清洗信息完整呈现:左侧是历史清洗记录时间轴,右侧实时更新着最新上传的对比照片。“你看,污渍清理前后的细节一清二楚,电子留痕让监管既精准又高效。”指尖滑动间,侯华锋如数家珍。
侯华锋介绍,以往,对于餐饮油烟的监管只能依靠日常巡查或者根据投诉上门检测,执法人员的工作量大,也给商家带来诸多不便。“我们与辖区餐饮商户深入沟通交流后,历时3个半月,完成了辖区900余家餐饮门店的油烟净化设备上档升级工作,并纳入线上监管系统。”他表示,通过线上监管,执法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了解商户油烟机清洗情况,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餐饮油烟管理早已摆脱了粗放式、突击式的传统巡查手段,实现了从餐饮企业准入、事中事后全覆盖监管到违法违规门店停业整改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王彦飞表示,行政执法大队将借鉴餐饮油烟管理做法,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户外大型广告、店外促销、违法建设等日常管理工作,让“无事不扰”成为城市管理常态,不断提升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末梢治理
城市治理更精细
5月10日,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正午时分,星美城市广场美发店店主王东东将店内积攒的湿毛巾整齐搭在晾衣架上,搬到店门口的专属晾晒区晾晒。这个便民晾晒区,正是开发区行政执法大队三中队的创新成果。
“我们在巡查时发现,不少美发店随意将毛巾架摆放在店外占道晾晒,既影响市容又妨碍通行。但考虑到商家确实有晾晒需求,我们就在不影响通行的位置规划了专用晾晒区。”三中队负责人谷云山介绍,下一步,他们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社区小型超市——每天下午放学高峰时段,允许超市在不占道的前提下,在门口展示特色商品,既缓解店内拥挤,又方便居民选购。
与此同时,星光和园小区周边的共享单车停放难题也得到解决。市民田明惊喜地发现,原本设在路沿石上方、停放困难的单车点位,如今都设置了缘石坡。“以前停车得费很大力气抬车,现在坡道平缓,停放轻松多了。”王彦飞介绍,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执法队员已对17处停车点位进行降坡改造,让市民停放更便捷、更安全。
这些便民举措,得益于开发区行政执法大队推行的“科级干部下沉”“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王彦飞表示:“我们在13个社区设立工作室,8名科级干部带领70余名执法人员和协管员深入一线,聚焦车辆乱停、不文明养犬、网络投诉等民生痛点,实现‘问题发现、协调处置、反馈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从源头上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切实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编后
以创新实践回应民生期待
城市管理,一头连着城市形象,一头系着民生福祉。开发区推行的一系列便民利企新举措,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城市治理的新境界。
城管走进社区,改变了以往“被动应对”的管理模式。过去,城管执法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而如今深入社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化解了许多潜在矛盾。通过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诉求,既保障了市容市貌,又满足了商家合理需求,如划定晾晒区、规划便民摊位等,实现了城市秩序与民生需求的平衡,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油烟排放智能监管是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关键一步。这种精细化管理,畅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同时,科级干部下沉、执法力量前移等措施能够对车辆乱停乱放、不文明养犬等城市治理难点问题进行精准施策。
这些举措不仅拉近了城管与居民的距离,更彰显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期待这一举措持续深化,让城市既整洁有序,又充满烟火气,实现城市治理与服务群众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