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运河焕新韵 百舸竞渡耀水城
——写在2025年“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暨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举办之际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于新新
初夏时节,东昌湖水光潋滟,金凤广场沿岸旌旗招展。5月17日至18日,“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暨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即将在东昌湖金凤广场水域激情开赛。
龙舟竞渡,奋楫者先。古老而又年轻的龙舟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风土人情,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盛会,既是聊城连续多年举办高水平龙舟赛积淀的升华,更是“两河明珠”向“文体旅融合标杆”跃进的宣言。
聊城,将再次以龙舟为窗,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魅力。
城水相依孕育龙舟基因
聊城与水的缘分,早已深深烙印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市城区水域面积占比超过三成,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翡翠,镶嵌在城市中央,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水运灵魂。其规模之大,堪称北方城内人工湖泊之首,为龙舟运动提供了绝佳的竞技场地。
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2024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皮划艇赛事等众多水上活动都曾在此圆满举办,凭借出色的水域条件,聊城赢得了“北方龙舟胜地”的美誉。
向潮而生,踏浪而新。历史上,聊城因运河而繁荣昌盛,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盛景绵延千年。如今,这份“亲水基因”已然转化为龙舟文化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龙舟队在国际赛事中屡获金牌,社区龙舟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民间划手规模突破万人。水与城相互依存,历史与当下同频共振,让龙舟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生生不息。
鼓擂水城赛事赓续传奇
自2002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龙舟竞渡的鼓点已在这片水域激荡20余载。
今年,是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升格为国家级赛事的第二年,标志着聊城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迈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比赛设置1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竞速项目,分设男女组别,吸引了来自各省市、高校、龙舟协会的30支队伍报名,预计将有500多名运动员在东昌湖展开激烈角逐。与之联动的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赛,更将集结16地市200余名业余选手同场切磋。
赛事的不断升级,离不开科技护航。本次比赛6条标准赛道上,科技元素全程闪耀。特别是此次龙舟公开赛首次引入“AI裁判辅助系统”,借助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划桨频率与轨迹;采用5G直播技术,实现水上赛事的超低延时传输;运用电子计时计分系统,误差精确至千分之一秒,以先进的科技力量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和精彩观赏效果。
赛事期间,聊城将着力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团市委组织百名志愿者提供赛场服务;公安部门开展全域安防巡检;交巡警支队对核心区域实行分级交通管控,确保赛事动线畅通无阻;卫健系统配备医护人员及急救设备,开通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多部门协同推进“赛事+”服务模式,为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标杆赛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文化交融一桨激活全城
飞浆逐浪,碧波竞渡。这场赛事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更是聊城以水为灵魂、以赛事促进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内首个以龙舟为核心串联大运河文体旅资源的国家级活动,本届赛事在文化融合方面实现了再升级,深度融入“两河文化”元素,同步在东昌湖周边举办“运河民俗文化节”。活动现场,非遗美食区、运河文物展、戏曲展演等特色板块精彩呈现,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呱嗒、魏氏熏鸡等聊城老字号美食,还能沉浸式体验传统龙舟制作工艺,在古今交织的氛围中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赛事服务与消费场景打造同样亮点十足。持有效证件的运动员、裁判员可免费游览东昌湖景区、光岳楼等城市地标,近距离领略“江北水城”的灵秀之美;“龙舟光影之旅”摄影大赛、“中国大运河文体旅消费季·聊城站”等配套活动同步启动,通过“体育+文旅+消费”的多元矩阵,构建集竞技体验、文化感知、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新型赛事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风起大运河,水润两河春。从地方民俗活动发展成为国家品牌赛事,从单一的体育赛事演变为多元的城市生态,2025年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既是千年运河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回响,亦是这座城市勇立时代潮头的豪迈宣言。当激昂的鼓声再次响起、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再现之时,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活力与底蕴交相辉映的聊城,正以昂扬的姿态,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