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适合的土壤中成长
■ 郝凯
5月17日,聊城市2025年中考招生咨询会在聊城市技师学院与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的校园内落下帷幕。这场以“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场政策解读的盛会,更成为教育理念革新的生动注脚。当考生与家长穿梭于各学校展位间,当教育专家与学校代表在日头下耐心答疑,这场活动所承载的意义已超越中考本身——在多元路径中找到个体的成长坐标,以适合的教育让孩子成才。
咨询会的价值,首先在于打破了信息壁垒与认知偏见。活动现场,家长与考生围绕职业教育“升学难”“就业窄”的疑问,在学校代表的讲解中被逐一化解。例如,聊城市推出的“职教高考实验班”与普通高中同批录取政策,让职业教育不再是“兜底选项”,而是与普通教育并行的赛道。一名家长感慨道:“原来孩子动手能力强,也能通过技能大赛保送本科。”这印证了职业教育法修订后“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的实践落地。当教育选择从单一分数导向转向能力适配,所谓的“分流焦虑”便逐渐消解于更宽广的视野中。
这场咨询会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改革的多维发力。从政策设计看,聊城市将优质高中60%的指标生定向分配,同时允许考生补考地理、生物科目,既保障教育公平又尊重个体差异;而从家长观念的转变中,我们更看到社会对“成功”定义的拓宽——就像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冠的聊城小伙杨绍辉,人生价值不在于学历标签,而在于能否在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
但找到“适合的教育”仍是系统工程。咨询会现场,仍有家长执着于“一城四区”公办高中的录取线,对特长生加分政策中的“单独编班”心存疑虑。这折射出教育评价改革的深水区难题:如何让“五育并举”不止于文件,让综合素质评价真正成为选拔标准?如何让校企合作从“订单培养”升级为“技术共研”,使职校生不仅是操作工而是“新工匠”?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逐年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中,藏在聊城让一“技”之长大放光芒的教育政策中,更藏在每个孩子被唤醒的内在潜能里。
2025年的高考和中考即将来临,选择“适合的教育”早已不是技术层面的志愿填报,而是对育人本质的再认知。“适合的教育”将为学生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群众对于更好教育的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将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