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黄线”解心结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刘力 杨凤苗

“黄线一划,心结就解了!”5月15日晚7时许,开发区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久和夜市上,售卖鲜奶与饰品的两个摊位中间,一条黄色的分界线分外醒目。黄线两侧的两位摊主相视一笑,随即各自忙着招呼摊位前的顾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十几天前,这对“老邻居”还因摊位占位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4月28日晚,久和夜市上,正在摆摊的王女士与李女士因摊位占位问题爆发激烈争吵。为避免冲突激化,正在夜市巡查的社区志愿服务队队员杨福国,第一时间将当事人带至社区“单(善)听睦调”议事厅。

首次调解中,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解下,双方同意暂停经营等待处理。然而,在收拾货品时,两人再次爆发冲突。

“面对反复激化的矛盾,我们迅速启动‘单(善)听睦调·有事来聊’议事协商机制,也就是‘1+7+N’议事协商机制。其中,‘1’指社区党组织牵头,‘7’指以执法、规划、热线等7个议事常驻部门为核心,‘N’涵盖楼栋长、热心居民、物业代表、法律顾问等多方共治力量。”单光屯社区党委书记陈长胜介绍,该机制明确社区党委统筹调度,要求片区民警10分钟内抵达现场稳控局势,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20分钟内完成集结,及时开展新一轮调解工作。

调解过程中,辖区派出所民警采用“物理隔离+法理教育”的方式,将冲突双方分隔并耐心劝导。随后,单光屯社区工作人员联合执法部门通过调取监控、走访周边摊主,迅速锁定争议焦点。最后,通过“背对背倾听”充分采集双方诉求,以 “面对面协商”的方式制定解决方案,成功促成双方在布局图纸上签署“以线为界”的经营协议。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手持喷枪绘制的一条分界线,让这场纠纷圆满化解。‘三尺黄线’不仅划清了摊位边界,更划出了社区治理的温度。”陈长胜表示,依托“单(善)听睦调·有事来聊”议事协商机制,单光屯社区今年已实现98.2%的民生诉求“当日接哨、三日办结”,累计解决夜市经营、物业服务等纠纷63件,商户矛盾化解满意率达100%。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在夜市,我们首先划定公交站牌周边5米范围为禁止摆摊区域,确保居民出行通道畅通;其次,根据商户经营面积实施分级管理,避免‘大摊挤小摊’现象;将摊位分界线纳入社区治理数据库建立档案,并结合日常巡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陈长胜介绍,时下,单光屯社区正以此次纠纷为切入点,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调解向主动服务转变,通过系统性整治实现源头管理。

编后

“划”出基层治理新范式

一条黄线,化解的不只是邻里间的摊位之争,更勾勒出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开发区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用“物理隔离”与“议事协商”双管齐下,将冲突双方从剑拔弩张引向握手言和,看似简单的“划界”动作,实则是基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生动实践。​

“单(善)听睦调・有事来聊”机制的高效运转,打破了传统纠纷调解“单兵作战”的局限。“1+7+N”议事模式聚合多部门资源与群众力量,让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实现“全链条响应”。民警快速稳控、执法部门协同调查、群众代表参与协商,既彰显法治刚性,又不失人情温度,最终促成“以线为界”的共赢方案,让矛盾化解于萌芽。​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并未止步于“就事论事”。从划定禁摆区域、实施分级管理,到建立治理数据库,单光屯社区以纠纷为契机,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救火”向“主动预防”转变。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将零散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治理智慧。“三尺黄线”丈量的不仅是摊位边界,更是基层治理者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

2025-05-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920.html 1 “三尺黄线”解心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