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地域壁垒 优化资源配置
聊城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模式
本报讯 (记者 王鹏 李政哲 通讯员 苗新蕾) 5月19日,记者从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了解到,该中心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协作和数据共享三管齐下,构建起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交易服务体系。
制度筑基,打造标准化服务样板。该中心创新制定《交易过程异常情况处理制度》,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交易活动规范有序。近三年年均办理自主选择进场交易项目约500个。通过与住建部门联动,将前期物业管理纳入招标范围,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增效。今年一季度,41个前期物业项目完成交易,涉及建筑面积567.56万平方米。作为省级标准制定牵头单位,该中心正推进《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规范 电子档案》编制工作,为全省提供“聊城方案”。
跨域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中心已与沿黄九省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评标专家通过“鲁证通”App就能实现九省通评,交易系统可实现与全国26个省份的432个平台开展跨区域合作。同时,创新推出“多点分散+协同监管”模式,实现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今年一季度完成跨省项目8个、省内沿黄九市项目12个。在最近完成的某水利项目中,来自宁夏、四川的专家通过视频系统同步评审,全程留痕可追溯,既保障公平又提升效率。通过推广“鲁证通”App,累计为市场主体节约成本160余万元。
数据赋能,激发市场运行新活力。“这个造价数据平台就像市场的‘晴雨表’。”某建筑公司负责人指着实时更新的招标控制价说。通过打通交易系统与监管平台的数据通道,中心实现建设工程信息全省同步发布,监管数据实时推送。目前,已有1.2万条交易信息实现省级平台同步发布,2万余条工程招投标数据推送至省级监管平台。特别是与造价数据服务平台对接后,380余条工程造价信息实现共享,为市场价格调节提供数据支撑。
从标准化建设到跨区域协作,从数据孤岛到互联互通,聊城正以改革破题,打造更加阳光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书写着公共资源交易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