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千年文脉 传承文明薪火
——聊城古籍文化保护的“三重密钥”
■ 本报记者 赵琦
古籍是中华文明基因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作为“北方藏书明珠”的海源阁,曾与常熟铁琴铜剑楼等并称“晚清四大藏书楼”。如今,它通过“归阁工程”实现数字重生,成为古籍保护“山东模式”的缩影。从“藏书传奇”到数字时代文化地标,在海源阁身上,我们能找到聊城古籍文化保护的密钥。
历史密钥
运河畔的“活化石”
聊城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呈现出“舟楫如云,商贾辐辏”的繁荣景象,更孕育了“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文化盛景。《水浒传》《老残游记》等典籍中,武松打虎、老残借书等故事皆与此地相关。海源阁恰是这一文脉的巅峰之作,其藏书以宋元善本、精校名抄本为主,如《史记》《昌黎先生文集》等珍本,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典籍的重要资料。
海源阁的命运与时代同频。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聊城启动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通过数字采集、高精度扫描等方式,从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等机构复制6种宋版古籍和42卷232本古籍,并实现了与山东省图书馆14种旧藏的数字化共享。
海源阁藏书的学术价值同样不容小觑,其藏本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科技艺术等领域,宋元珍本逾万卷,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化石”。例如,其藏《儒典》《齐鲁文库》等典籍,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提供了文献支撑。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拥有众多珍贵古籍,每一卷书页、每一行文字都在无声讲述着最为真实的历史,是可感可触的思想与文化。依托丰厚的历史资源,聊城结合地方文化建设需要,重点对馆藏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释放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创新密钥
数字时代的“重生术”
古籍既是文献也是文物,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做好古籍工作必须首先摸清家底、落实好“保护第一”要求。聊城系统谋划推进古籍工作,包括对已知的流散古籍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古籍档案;加强与高水平机构合作,开展古籍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维联动,推进“古籍回家”;建设数字化库房和展示中心,打造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共建共享的古籍文化数字资源平台;活态创新,建设古籍展陈、研学、交流等功能分区,面向全社会开展古籍文化体验活动。目前,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已开放数字化库房,市民可通过线上平台阅读高清电子书、聆听有声读物,突破时空限制。
海源阁的文化价值正转化为经济动能,IP的“破圈之路”越走越宽广:开发大型实景演出《海源阁传奇》,运用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藏书楼的兴衰;推出古籍封面笔记本、杨氏家训书签等10余类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1.6万人次,举办“古籍修复体验营”“国学小名士”诵读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聊城以跨界融合为突破,探索传播普及新路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和数字化传播方式诠释古籍文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古籍文化保护工作“聊城路径”。
机遇密钥
齐鲁文脉的“多元表达”
全省古籍工作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共同签订《深入推动全省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将在古籍保护升级、人才培育、全民共享等方向上加力合作,努力推动古籍焕发新生、滋润生活。
乘风而动,顺势而为。聊城将竭力传承海源阁藏书文脉,不断完善馆藏内容,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所藏古籍进行复刻,加强与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沟通,开展海源阁古籍数字化工作。实施海源阁藏书楼展陈提升工程,增加艺术场景、智能语音导览等功能,全面提升海源阁藏书楼展陈水平。发挥好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全省及黄河、运河沿线青少年开展研学体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文交流,全方位讲好海源阁藏书故事;与巴黎吉美博物馆等机构加强合作,推动开展海源阁古籍海外巡展,让海源阁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窗口。
推进古籍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从私家藏书楼到全民文化地标,海源阁的蜕变,是中华文脉传承的生动注脚。古籍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文脉传承有抓手、群众参与有渠道。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海源阁正以“古籍+文旅”“古籍+教育”“古籍+科技”的多元形态,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未来,聊城将全面加强古籍整理保护、研究展示、活化利用,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努力为全省古籍保护传承贡献更多聊城力量,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