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教育改革 多元育人助力成长

——聊城闫寺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笔

■ 刘德策 赵晶

5月29日,东昌府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突破年推进现场会在聊城闫寺实验学校召开。与会人员观看了学校落实“四五”行动成果展示、课堂教学展示、阳光大课间展示,感受了学校师生综合素养水平,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

党建引领,筑牢教育根基

闫寺实验学校以党建品牌“四真四手”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真”即真心、真情、真爱、真负责,“四手”即班主任的助手、家长的帮手、青年教师的扶手、学校贫困工作的抓手。学校要求每名党员帮包一个班级,对帮包班级的安全、卫生、纪律、习惯、学习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学困生、贫困生、随班就读的学生定期实施心理疏导,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指导家长有效实施管理措施。

近年来,通过党建“四真四手”品牌的创建,闫寺实验学校全体党员掀起了“进班级、进教学、进课堂、进家庭”的四进活动高潮,进一步激发了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大量感人励志的教育故事。初二一班一名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得知情况后,学校党支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资助方案,全体党员参与捐助,资助该生完成当年生活、学习的费用,并持续至其毕业。目前,该学生已经考入理想的学校。

多元育人,助力学生成长

闫寺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多元育人途径,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闫寺街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这里有最早的古聊城城址,拥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鲁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周店聂子政故居和东昌府区唯一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凰集革命烈士陵园。学校以此为依托,确定了红色文化主题,以当代女英雄秋瑾的《梅》二首和歌曲《红梅赞》为素材,提炼出“梅花朵朵开,生命放光彩”的主题文化,构建了包括办学章程、三风一训、学校精神和校徽在内的文化体系。正如学校所秉持的理念:先模仿再超越,先行动再完善,让红色文化如梅花般坚韧,在校园中绽放光彩。

课程育人方面,学校结合当地文化和学校管理理念,开发了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还制定了德育课程、一日常规之十样态课程、课前三分钟全方位育人课程、家校共育课程、劳动课程、毕业课程、开学课程等十大课程,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读书节、游戏节、剧本节、作文节……学校每年开设10个节日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沃土。

管理优化,提升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育人质量,闫寺实验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优化学校的管理流程和教育服务。

在优化课堂改革方面,学校制定了三个一发展规划,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向课堂要质量。课前的四问和四备,即带学生去哪里、目前学生在哪里、怎样去、能到达吗,备三本书、备课件、备学生、备中考或作业,打造厚实的课堂。课堂采用思维导图辅助下的“四四六”教学模式,聚焦课堂35分钟,课堂要有4声,即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环节要有6步,即定向、引导、探究、反馈、总结、提升;课堂要求做到四个真,即真问题、真研讨、真反思、真学会。此外,学校还着力构建“有温度的课堂”,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改变了音体美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将课堂效果、节日活动、素质测评等纳入综合量化考核,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增加了普通学科教师的浮动工作量,校务工作折合工作量,多劳多得。在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学校建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责任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学习上实行小组责任制,体现“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的模式,并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模式。同时,学校狠抓师生减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025-06-03 ——聊城闫寺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笔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0450.html 1 党建赋能教育改革 多元育人助力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