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籍保护传承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 本报评论员
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古籍作为承载先贤智慧、记录民族精神、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载体,其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守护民族记忆的根基,更是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核心要义。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我们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赋予古籍保护传承工作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实践路径。
5月29日,全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这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体现。
在古籍保护传承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生命线,请古籍“回家”,归阁入藏“留下来”。我们要贯彻《聊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推动纳入山东文脉工程;深入开展古籍普查登记,通过数字采集、影印复制等方式,让散佚的古籍回家。
在古籍保护传承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深化整理研究,激活古籍中的智慧矿藏,给古籍“新生”,跨越时空“活起来”。我们要建设好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实施古籍数字化工程,推动实物化、数字化相融合,挖掘阐释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治国智慧、科技成就、艺术审美等,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学理支撑。
在古籍保护传承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普及推广,让古籍“发光”,涵养书香“传开来”。我们要将藏书文化与现代读书文化结合,完善“15分钟阅读圈”,让海源书房遍布大街小巷、公园社区,举办“中华传统晒书”、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持续擦亮书香聊城新名片,以书香涵养城市文明。
古籍典藏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赓续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守护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以创新之力焕发古老典籍的时代光彩,推动古籍焕发新生、滋润生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才能努力为全省古籍保护传承贡献更多“聊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