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呈现 “零时差”传播
——记活动现场的速记员、翻译员与记者
■ 本报记者 陈金路
5月28日,中国(山东)—太平洋岛国乡村振兴合作交流圆桌会暨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成立三周年庆祝活动在聊城举行。来自央视、中新社山东分社、中国日报网、山东国际传播中心、中国山东网、大众日报、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们齐聚于此。活动现场,他们或拍、或写、或编、或发,与时间赛跑,将活动信息以极快速度传向外界。
“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将现场的精彩瞬间和重要内容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交流合作。”一位来自中央媒体的记者说。只见他们手持相机,穿梭在会场各个角落,捕捉着每一个有价值的画面;有的记者则专注于记录嘉宾的精彩发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一行行文字随之而出。
与此同时,会场内的速记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全神贯注,将现场的发言以中英文文字的形式迅速记录下来。每一个字符的敲击,都像是在与时间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而在会场西南角的小屋内,两位女同声传译员正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她们精准地将现场发言者的每一句话翻译成中英文,通过设备清晰地传给外宾和中方嘉宾,声音流畅自然,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正是这些记者、速记员和翻译员的辛勤付出,让活动的信息得以“零时差”传递,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