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逐绿 产业向新
——高唐县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李云铮 袁斌
“高唐通威200MW‘渔(农)光一体’生态立体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融光伏发电、污水处理、养殖、种植、研学、游乐为一体,可开展多样化发电技术展示和对比研究。目前,光伏区工程已全部完成,配套储能设备已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调试,8月底前可具备电网接入条件。”6月16日,通威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开发一部部长万国权告诉记者,预计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2.6亿千瓦时,年上交税收约1100万元,年节约标准煤约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万吨。
该项目是高唐县加快能源改革、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唐县锚定“煤退绿进、低碳高唐”目标,深入推进能源转型改革,坚持一手抓新能源开发利用,一手抓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双管齐下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推动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高唐县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90%,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超65%。
锚定“绿能”绘蓝图
能源改革是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县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高唐县紧盯能源改革提效能、添动能的目标,高标准编制《高唐县能源发展和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建立煤电兜底保障、风光储系统完备的多能互补体系。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高唐县共关停燃煤热电机组3台,总容量8.9万千瓦;实施背压改造机组3台,容量8.4万千瓦。目前,全县拥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14个,在运总装机容量141.21万千瓦,在全市率先突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百万千瓦大关,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市首位。
在项目推进方面,高唐县建立“部门协作、联席会商、问题交办”工作机制,为每个新能源项目分派服务专员,制定项目流程图,压紧压实项目业主、要素保障部门、属地三方责任,通过倒排工期、定期督导,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与并网投产。2024年,建成并网市场化光伏发电项目2个,装机容量达300兆瓦,新增年发电量约3.9亿千瓦时,实现年节煤约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万吨。
此外,高唐县统筹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将新能源项目用地及配套接网工程统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完整准确的资源分布图,为华能、信发等风电项目和通威、鸿泰等光伏互补项目的落地提供“精准导航”。
破障通淤畅血脉
在办理信发储能项目用地手续备案时,高唐县相关部门精准提报备案资料,实现项目土地直接划拨,办理时间缩短3个月。
针对能源项目建设“工作规划前置、要素前置”的特点,高唐县统筹发改、资规等职能部门,将要素资源保障环节前移至项目谋划阶段,对土地、电网接入、环保指标等开展充分论证,建立新能源开发、储能等项目库,构建起“承接有落地空间、落地有开工条件、开工有保障措施”的能源项目要素保障新生态。
创新机制,实行“高效开工一件事”“一线工作法”等模式,在项目手续办理和实施推进上,各部门同步对接企业,梳理手续办理流程,制定项目手续“串并联”清单,提供从项目落地开工到运营管理的全周期服务。“十四五”以来,全县共完成15批次新能源项目涉地审批。
全力推进骨干电网建设,同步开展配套送出工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推进220千伏间隔扩建3个,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超前布局220千伏罗寨站,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科学规划全县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运56处公共(专用)充电站,实现公共充电站“乡乡全覆盖”。
融合共生激活力
总投资1.7亿元的华阳4万千瓦新能源农光旅项目,通过光伏与工厂化菌菇加工和立体养殖,实现土地复合利用。
能源向绿而行,产业向新发力。高唐县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畜光互补模式,推动实施“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新能源+特色产业”“新能源+绿色食品”等项目,打造发电、种养殖一体化节地经济。
抢抓政策机遇,依托时风集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解决新建分布式新能源不能并网问题,提升自发电率和绿电占比,为企业满足绿电需求和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搭建重要平台支撑。目前,一期40MW/80MWh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已并网运行,时风集团七大园区中的五大主要园区已成为绿电园区,发电高峰期多余电量平衡分配至全天生产,电网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聚焦降碳减排,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制造”模式,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发挥能效基准水平倒逼和标杆水平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推动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绿色转型。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3家。
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农林业废弃物秸秆资源优势,推行“生物质发电循环利用”模式,建成装机容量30MW,年消耗秸秆30万吨、可提供绿色电力2亿kWh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构建“助农—发电—惠农”绿色循环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