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全:青春逐梦田野间
■ 本报记者 刘晓伟
今年春季,莘县河店镇销金寺村村民依靠订单种植模式,每亩甜瓜比以前多收入一万元。这背后,离不开“新农人”郭振全的努力。
1999年出生的郭振全,在农村长大。大学时,他选择了遗传育种专业,在校期间,组建青年创业团队,钻研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2018年,参加第三季新华网创客大学项目创客联赛时,从全国15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斩获亚军。
毕业后,郭振全回到家乡。在莘县这个农业大县,他深知农民对增收有迫切需求。“一定要探索出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的新路子。”郭振全暗下决心。经过不断尝试,他探索出适合莘县实际的订单农业模式。为打消村民顾虑,他为第一年参与种植的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实行统一管理,种苗和肥料按成本价计算,每亩地为农户节省近2000元。第一年,在他的带领下,农户种植高品质甜瓜,每亩收益超出预期3000—5000元。这次成功,让郭振全坚定了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决心。
他成立的公司积极对接聊城市农业科学院、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开展校地合作,成为我市第三家拥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开启了蔬菜品种自主研发之路。自2021年10月以来,郭振全及其团队先后自主研发了“白玉8号”圆茄、“福运来8号”西瓜、“华夏蜜2022”甜瓜等品种。随着种子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农户们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不仅如此,2022年,郭振全走出莘县,将目光投向山区。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当地政府出资建设的大棚,因缺少技术指导无人种植。郭振全带领团队驻点帮扶,进行整体规划、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形成企业、政府、村集体三方共赢的合作经营方式。截至目前,他在江西帮扶种植800亩甜瓜与辣椒,带动200多人就业。
谈及与高校的合作以及对外帮扶的经历,郭振全表示:“校地合作让我们在种子研发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对外帮扶时,我看到当地的大棚从闲置到丰收,看到村民们有了工作和收入,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我们希望能把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