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地理 穿越时空
——“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成功举办的启示
■ 本报记者 娄小皓 刘男
以非遗之名,赏两河精粹梦回千年;携时代之韵,瞰聊城风华古今相映。
两条流淌着千年文脉的河流——黄河与大运河,于鲁西平原的聊城交汇相拥。这里,不仅是地理的交点,更是文化交融的沃土,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蕴。
6月27日—29日,“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在聊城成功举办。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文创、从非遗体验到线上展示、从古老传承到青春表达、从古城古韵到美食荟萃,在这场为期3天的活动中,天南海北的嘉宾朋友、文旅行业专家汇聚聊城,以这座“两河明珠”城市为窗口,共同欣赏我国非遗的魅力,见证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文旅品牌的融“新”焕“彩”。
非遗新生:
从“静态陈列”到“活态传承”
水上古城为画布,非遗百态作丹青,欢声笑语是流淌的乐章。
6月27日夜,聊城水上古城华灯璀璨,“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在万众瞩目中盛大启幕。
“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9个沉浸式非遗场景次第铺陈,邀市民游客共赴一场非遗的奇妙之旅。
光岳楼前,额尔古纳乐队旋律悠扬,陕北秧歌铿锵起舞,这一刻,非遗的活力在千年地标上喷薄而出;长街宴上,百席同开,煎饼馃子的焦香与奶渣饼的醇厚交织升腾,“舌尖非遗”与古城夜色水乳交融;海源阁前,百名汉服童子齐诵经典,游客们体验非遗制作……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琳琅满目的非遗好物,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让游客们生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坚定了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遗产的信心。
“举办这次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当下非遗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活力,让聊城人和来自各地的游客,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满足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希望通过这场沉浸式的非遗大集,让大家深度体验、真心喜爱,最终把这份‘非遗的美好’带回家,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
在“非遗亲子游”沉浸式体验区,孩子们围坐在泰山皮影戏台周围,看得入迷。只听锣鼓声起,抑扬顿挫的唱腔中,几个灵动的皮影小人在幕布上腾挪跳跃,一场妙趣横生、音影传神的皮影戏精彩上演。
在东昌葫芦雕刻摊前,来自白俄罗斯、已定居聊城的安娜体验了葫芦雕刻技艺:“太迷人了,这门手艺赋予了葫芦生命力和故事感,作为一个‘新聊城人’,我感受到了聊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真是神奇又难忘的体验。”
文旅融合:
从“非遗打卡”到“深度传播”
“‘传统’与‘年轻’,这两个词不是对立的。他们一定会在新的表达里,找到新的含义……”6月28日,山东非遗发展共创营,抖音短视频创作者“小万姑娘”李凤分享了如何通过短视频助力传统手艺“活”起来。
这份洞见,源于生动的实践。今年5月,“小万姑娘”镜头聚焦于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没有华丽的剪辑,却引发了无数网友对布袋戏的关注,也让邵阳布袋戏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这正是新媒体赋予非遗的“点金术”——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这份力量,让身处传承一线的非遗守护者们感触尤深。“网络传播对于非遗传承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量,如何‘养活自己’,又让手艺不失传、让匠心有尊严,是当前大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创营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帅感慨万分,“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借鉴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在如何打造鲜明人设、讲好非遗故事、拍摄视频等方面,提供了极具启发的‘他山之石’。”
这场以“共创”为名的思想盛宴,汇聚了澎湃的智慧激流与创新动能。活动不仅邀请了山东省内31位非遗传承人,更在全国范围内广纳贤才,集结了23组共42位深谙流量密码与年轻人语境的抖音创作者,传承者与传播者,守艺人与创意人,济济一堂、围炉共话。 他们以非遗为圆心,以传播为半径,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非遗的活化传承、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激荡出无数灵感的火花。
大会以其实践昭示:非遗在当代赓续的密码藏在“深度传播”的沃土中,唯有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传播语境,成为大众乐于参与、主动分享、自发传播的“活态文化”,才能在奔涌的数字浪潮中真正“活”出精彩、“火”向未来。
区域协同:
从“各自为战”到“流域共享”
6月27日开幕式现场,当舞台灯光亮起,一场跨越山河、打破地域藩篱的非遗对话,以最磅礴的姿态震撼上演——胶州秧歌的柔美灵动、潮汕英歌舞的雄浑刚劲、临清龙灯的磅礴蜿蜒与水城瑞狮的矫健威仪在同一方舞台上交织共舞。
只见十数名壮士高举巨龙,蜿蜒游弋,仿佛运河之水化作灵物腾空而起,尽显“运河明珠”的磅礴气势;来自东昌府的瑞狮灵动矫健,或腾挪跳跃,或憨态嬉戏,舞动着聊城这座江北水城的祥瑞之气与蓬勃活力;胶东姑娘们则手持彩扇,身姿如柳,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韵律,舞出齐鲁大地的温婉风情与渔家生活的喜悦;而来自岭南的英歌好汉们,面绘脸谱,槌击如雷,腾挪跳跃间尽显古傩遗风与英雄气概。
柔与刚,北与南,截然不同的舞步踏着相同的文化心跳,刚柔相济的碰撞激荡出超越地域的共鸣。这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化在运河之畔的深情相拥,是“河和之契”主题最直观、最动人的注脚。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观众,无不被这“流域共舞”的磅礴气象所震撼、所感动——它昭示着:非遗的江河,唯有打破堤坝,方能汇成壮阔海洋。
这份交融的魅力,不仅停留在舞台的艺术感染力上,更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热度。在大会的非遗市集上,来自胶东地区的王哥庄大馒头被抢购一空,生动展现了文化认同如何有效转化为消费动力。
“在传承中创新,是胶州秧歌永葆活力的关键。”胶州市文化馆馆长范立恩说,“非遗是文明交融的产物,他们之间也是需要不断切磋交流,融合互补,才能共同发展。”王哥庄大馒头的热销,正是这种融合创新赢得市场认可的一个缩影。
协同方能致远,共治乃成其大。本次大会暨展示周,正是以这种宏阔的视野,构筑起跨省域、高规格的非遗交流协作平台,将“流域共治”的理念从愿景推向实践。它不仅探讨保护传承之道,也致力于打通非遗从文化价值到市场价值的转化路径,让传承人得实惠,让消费者享文化。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活化,需要超越一城一地的思维,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在文化认同的基石上,建立跨区域的系统性协作机制。唯有如此,方能整合黄河、大运河沿线如繁星般璀璨的非遗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转化好这两条维系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文化命脉所承载的永恒遗产。
以“活态传承”激活非遗的生命基因,以“深度传播”打通文旅的破圈路径,以“流域共享”凝聚保护的磅礴伟力——这正是中国非遗走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借得东风再扬帆。聊城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发力,让非遗可观、可触、可感、可知,诚邀广大游客来聊城、品非遗、购好物、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