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鲁西北

冠县崇文街道崔八里庄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成立处

■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霞

6月28日,冠县崇文街道崔八里庄村东北角村史馆前,细密的雨丝中,一块黑色石碑静静伫立,“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成立处遗址”13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块不起眼的石碑,诉说着抗战初期八路军挺进鲁西北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历程。

1938年11月15日下午5时,聊城城区的枪炮声渐渐平息,爱国将军范筑先率部与敌血战竟日,终因寡不敌众,与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将士壮烈殉国。聊城失陷!

聊城陷落后,日军扩大了对鲁西北地区特别是重要城镇的占领,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共气焰更加嚣张,原范筑先部武装力量严重分化,除第十支队和第五、六、七、三十一、三十二支队等武装或其一部分,仍为中共鲁西特委领导和掌握外,其他武装或投降日军,或被日军击溃,或依附国民党,或成为土匪割据一方,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受巨大破坏,抗战形势急剧恶化。

鲁西北,是联系华北与山东根据地的枢纽,战略意义重大,党中央时刻关注着鲁西北的局势变化。挺进鲁西北,尽快扭转混乱局面,成为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1938年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鲁西北干部迅速返回。11月24日,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联名向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和北方局负责人发出《对范筑先部工作的指示》,指出:“范筑先如确牺牲,我应用一切办法团结与巩固其部队,并实际帮助范区作战。”

11月下旬,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命令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军山东。12月中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向鲁西北挺进。12月21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在河北威县老虎张庄召开冀南、鲁西北军政干部会议,确定了依靠群众,依靠乡村,巩固冀南,恢复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方针。

第一支在鲁西北正式组建的八路军队伍是一二九师先遣纵队。这个纵队由一二九师青年抗日挺进纵队及活动在冀鲁边区的津浦支队一部,在青年纵队政治委员李聚奎率领下迅速挺进冠县、馆陶,12月9日,在崔八里庄村正式组建。

据《李聚奎回忆录》中记载,“我带着两个警卫员,由青年纵队警卫连的一个排护送到了冠县,然后拿着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菁玉的介绍信,找到鲁西北党组织负责人张霖芝。我与地方党取得了联系后,立即从地方党组织抽调了一百多名干部,首先建立了先遣纵队的司、政、供、卫机关,又报经师部批准,从冀南调来一个二百多人的营,归先遣纵队建制,我任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致远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先遣纵队各部活动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地区,恢复和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破袭铁路,打击日伪反动势力,抗战的旗帜又在鲁西北大平原上高高飘扬。”

12月下旬,根据中共鲁西特委指示,老红军袁仲贤由大峰山带领八路军第六支队独立营的两个主力连,到达长清县葛靖庄,和范筑先的原第三十一支队合编,吸收原第三、第十二、第十九、第二十六、第二十九支队中鲁西北特委直接掌握的武装和撤出的政治工作人员400余人,成立八路军平原纵队,袁仲贤任司令员。

原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是在我党与范筑先合作抗战的特殊条件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为纪念范筑先将军,继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争取其他武装共同抗日,经八路军总部决定,命名第十支队为筑先纵队。1939年1月14日,筑先纵队(由第十支队及第五、六、七、十六等支队各一部组成)在今冠县大万善村正式成立,张维翰任司令员,共整编为6个团和1个独立团。

之后,鲁西北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8月,鲁西军政委员会建立鲁西军区,由一一五师独立旅兼,加强了对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1940年4月,独立旅与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合并,恢复三四三旅番号,兼鲁西军区。9月,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鲁西军区先后辖泰西、鲁西北、运西、运东、湖西五个军分区。1940年6月,先遣纵队与筑先纵队整编为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到1941年5月,全区抗日武装达2万余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主力部队与聊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日、伪军作战,琉璃寺战斗、陈贯庄伏击战、王楼伏击战、苏村阻击战等,一场场激烈战斗,谱写了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抗战赞歌,开创了鲁西北生机勃勃的抗战局面。

2025-07-0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309.html 1 挺进鲁西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