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芯赋码”堵住安全漏洞

——我市数字赋能破解电气焊监管难题

■ 本报记者 董金鑫

本报通讯员 袁晨

“证件核验通过,设备可以启动了。”7月2日,中化鲁西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现场,电气焊作业人员手持操作证,在“山东好焊”微信小程序上完成扫码认证后,电焊机发出平稳的嗡鸣声,正式投入作业。

今年以来,我市锚定安全生产目标,以“零容忍”态度持续深化电气焊违规作业和违规施工专项整治行动,深度融合智能平台技术,全方位织密电气焊作业安全防护网。

“焊接作业风险高,每一个步骤都关乎安全。”焊接操作员许士远介绍,“我们车间的电焊机接入‘山东好焊’微信小程序后,实现了‘人机匹配’。只有凭借有效证书扫码,电焊机才能启动,从源头上杜绝了违规操作的可能。”

“山东好焊”微信小程序以高效便捷著称,注册、传证、审核流程简洁流畅,可轻松实现扫码开机、上传动火票,证书到期预警功能更是为作业人员提供贴心保障。企业和监管部门依托小程序后台,可实时掌握开机数量、作业点位,再结合动火点视频监控,实现对违规作业行为精准管控,有力推动了电气焊作业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迈进。

“通过扫码小程序和监测后台大数据,我们精准破解了电气焊违规动火、人机失管等监管难题,填补了安全监管空白,以智能化手段实现违规行为的靶向治理,为安全生产筑牢了科技防线。”高新区安全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李洲玉说。

在冠县华超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声轰鸣,安全负责人邴延指着正在作业的电焊机对记者说:“以前反复强调持证上岗,可违规作业就像打‘游击战’,防不胜防。如今,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作为金属加工领域的重点企业,冠县华超金属科技的生产车间、设备维修等多个环节都高频使用电焊机。尽管公司经常通过召开月度安全大会、班组班前小会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还在车间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语,设置专职安全巡查员,但违规电焊作业现象依旧顽固存在。

“有两次印象比较深,一次是生产线设备突发故障,一名未持证的工人着急抢修,结果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线路短路;还有一次,在赶订单的高峰期,工人为节省时间,在未经审批的区域私自开展电焊作业,火星四溅,要不是安全员巡查及时,后果不堪设想。”邴延回忆起这些场景仍心有余悸。

转机始于企业引入“山东好焊”微信小程序。芯片与操作证信息深度绑定,形成“一人一证一设备”的闭环管理模式,无证人员即便拿到焊枪,设备也无法启动。“现在车间违规作业次数基本为零,这芯片,真是给安全生产上了把‘智能锁’!”邴延说。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风险高发领域,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多业态合用场所、“厂中厂”,以及医院、养老院、学校、文博单位、建筑施工工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危化企业、化工罐区等敏感特殊场所,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重点打击电气焊作业无证上岗、未履行审批手续作业、未明确现场监护人员以及未经审批施工或无证施工等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抽查检查社会单位1.38万家次,整改安全隐患6795项,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我市积极推动2255家涉焊单位的8400余台电气焊机接入全省电气焊作业智能管控平台,通过“加芯赋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作业人员、设备、流程的全链条、全周期智能监管,为电气焊作业筑牢数字“防火墙”,切实将“小作业”引发“大事故”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编后

当电焊机装上“智慧芯”,操作者需“持证扫码”才能启动,这看似微小的技术变革,正是我市以科技赋能安全生产、筑牢防线的一个生动注脚。

电气焊作业风险高、流动性强、监管难,无证上岗、违规操作等“小隐患”极易酿成“大事故”。聊城市聚焦这一痛点难点,创新引入“山东好焊”智能管控平台,通过“加芯赋码”,实现了“人、证、机”的精准绑定与闭环管理。这不仅从源头上堵住了无证上岗的漏洞,还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让作业过程可追溯、风险可预警、监管更精准,将传统“人盯人防”的被动模式,升级为智能化、数字化的主动防控模式。这不仅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2025-07-04 ——我市数字赋能破解电气焊监管难题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488.html 1 “加芯赋码”堵住安全漏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