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再飞虹 金波润鲁西

——位山新闸开启科技灌溉新篇章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张冰 徐广天

在黄河山东段下游,位山新闸昂然矗立在大堤左岸,它的背后便是有着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灌区之称的位山灌区。

1958年建成的位山引黄闸,作为黄河下游关键水利枢纽,默默守护着聊城540多万亩农田和千万百姓的用水安全。这座“生命之闸”将黄河水化作甘霖,滋养了鲁冀津三地的发展命脉。为了更好地润泽大地,2022年,位山引黄闸进行了改建。在位山新闸的提落间,黄河水奔腾而下、奔流不息,在鲁西大地被智慧调引,滋润着广袤良田。

在黄河水的浇灌下,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正旺,盛夏的田野铺展着盎然绿意,一幅壮美画卷在鲁西大地徐徐展开……

空间重塑,打造现代水利标杆

黄河水,是流淌在华夏大地的血脉,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位山引黄闸,作为黄河水流入聊城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黄河河床下切、河势变迁,闸后渠道淤积加剧,这座经历60余载春秋的老闸逐渐“力不从心”。

面对自然变迁与时代需求的双重挑战,2022年10月18日,位山引黄闸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2022年山东省第一批开工建设的12座引黄闸中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利重器”。工程采用闸址前移方案,闸轴线向上游推进207米,闸底板高程降低1.42米,这一精准的“空间重塑”,彰显着现代水利工程的科学智慧。建设内容涵盖闸室段、上游铺盖及混凝土护坡段、下游消力池及海漫段,以及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等复杂工程,总投资达1.5亿元。工程分两期稳步推进,一期工程于2023年8月顺利通过通水验收,二期工程也于2024年6月完工,为黄河水的科学调配奠定坚实基础。

开敞式闸室结构,让8孔闸门具备240立方米每秒的引水流量。“改建前,孙口站流量547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最大引水能力只有33.8立方米每秒,而现在同等流量情况下,引水能力能够达到75.2立方米每秒。”据聊城黄河河务局防办负责人介绍,改建后的位山引黄闸引水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灌溉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科学运筹,春水及时润沃土

“今年比较干旱,正愁没水浇地,黄河水就来了,真是太及时了。我种了四千多亩小麦,预计15天左右就能全部浇完。”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种粮大户老张站在田埂上,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脸上洋溢着喜悦。2月初,蒋官屯街道一干渠任庄分干引黄闸开启的瞬间,黄河水如跃动的音符,奏响春灌序曲。黄河水以每秒0.7立方米的流速,流入了任庄村麦田,更滋润了周边37个村2万余亩的耕地。

2025年的春风拂过鲁西大地,沉睡的麦苗舒展腰肢,探出嫩绿的新芽。小麦返青,急需水分滋养,春灌迫在眉睫。聊城黄河河务局提前谋划,精准布局,结合气象数据、土壤墒情,适时开启位山引黄闸,让黄河水及时流入灌区。

作为位山灌区的渠首闸,位山引黄闸宛如一颗强劲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聊城540多万亩农田输送生命之水,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生产用水无忧。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我市供水超535亿立方米,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脉脊梁”。

不仅如此,位山引黄闸还肩负着“引黄入冀”“引黄济津”“引黄济淀”等重大跨省际、跨流域输水重任。截至目前,已向河北、天津调水超127亿立方米,在保障沿线粮食生产安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写着新时代水利工程服务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篇章。

“科技+联动”,共筑春灌保障网

在位山引黄闸,数字孪生平台如同一个神奇的“大脑”,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生成精准的配水调度方案。全自动轨道(缆道)测流系统是春灌的“眼睛”,可实现自动测流、精准计量,数据实时传输,测流时间节省50%以上,精度提高3%,亩均用水量节省约10立方米。

当科技赋能水资源管理,一幅智慧灌溉的新图景徐徐展开,为传统治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水利部门共享水情信息,共同开展渠道清淤、维护工作,确保输水渠道畅通无阻,让黄河水一路欢歌,奔向田间地头;联合应急部门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走村入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传递节水理念,引导科学用水……

灌溉工作,并非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聊城黄河河务局积极搭建合作桥梁,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携手同行、相互配合,在保证本地灌溉的基础上,今年还为河北供水2.38亿立方米,统筹保障聊城当地用水和引黄入冀跨流域调水,为春灌及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生态补水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2025-07-07 ——位山新闸开启科技灌溉新篇章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522.html 1 位山再飞虹 金波润鲁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