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战琉璃寺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内,翠柏挺立,绿意葱茏。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在琉璃寺遭遇战中牺牲的赵伊坪、秦保三等48位烈士。
微风拂过,树影婆娑,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静静矗立于苍松翠柏之间,碑后,是庄严肃穆的赵伊坪壮烈殉国纪念堂。盛夏的阳光斜照在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殷红如血,仿佛诉说着1939年3月那场打出了高唐抗战气势的琉璃寺遭遇战。在这次战斗中,数十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就有时任鲁西区党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的赵伊坪。
枪声远去,记忆犹存。
聊城失陷后,鲁西北形势恶化。1939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地区向东挺进。
3月5日清晨,纵队和中共鲁西区委在琉璃寺、许楼一带与日军秋山旅团遭遇。经过一天的激战,纵队一连打退敌人六七次冲锋。下午,纵队首长决定掩护纵队直属机关和鲁西区党委机关向琉璃寺东南的许楼转移。不料,先遣纵队直属队在行进中遇到阻击,战士们在村中与日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便向村内投放毒气瓦斯,并趁机占领了许楼村。
日军进入许楼后,展开疯狂报复,残杀了村民及未突出重围的战士18人。黄昏时分,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经历了数次鏖战之后成功突围,鲁西区党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赵伊坪在跟进过程中,误入已被日军占领的许楼村,不幸被俘。在许楼村,日军对其施尽酷刑,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日军将赵伊坪捆在村外的一棵枣树上,周身浇上煤油点燃,赵伊坪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从容就义,时年29岁。
琉璃寺遭遇战是聊城失陷后,八路军在鲁西北进行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也是高唐境内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战斗,使得日军纠集重兵分进合击、企图消灭我鲁西北抗日武装的梦想化成了泡影。此役,毙伤敌150余人,毁敌汽车6辆,不仅鼓舞了鲁西北军民的抗战斗志,也增强了鲁西北抗日军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战斗结束后,烈士遗体被分别安葬在许楼、琉璃寺、大吕庄、大桑庄等地。
1946年6月,茌平县政府、原茌平七区抗日公所将在琉璃寺战斗中牺牲的赵伊坪等48位烈士的遗骸迁葬于徐庙村(1950年划归高唐),并在烈士埋葬处建亭树碑,建成烈士陵园。
1992年,高唐县琉璃寺镇党委、政府拨专款,对纪念堂、墓地进行了维修,新建了大门、院墙、值班室,并立碑纪念。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2012年6月,山东省民政厅将徐庙烈士陵园建设列入了山东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项目,重新修建的纪念馆建设有纪念堂、纪念广场、纪念碑、烈士墓地、碑廊、池塘等,并对陵园进行了绿化、硬化和亮化。2013年10月,修缮一新的烈士陵园全面竣工,正式更名为琉璃寺战斗纪念馆。
旭日东升,年近七旬的张曰平缓缓拉动旗绳,五星红旗在晨光中缓缓升起。升完国旗,张曰平站得笔直,向国旗敬了一个军礼。张曰平是这座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在他之前,他的父亲张洪珠已经在这里守护了半个多世纪。
张洪珠是徐庙村人,年幼时目睹了琉璃寺遭遇战的全过程。先烈英勇不屈的精神,在他心里扎下了根。1950年,张洪珠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复员后,他被安排到原济南柴油机厂上班,后辞去工作回到徐庙村当义务守墓人,守护英灵。
历史是奔涌的长河,精神的力量从未褪色。“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1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前来缅怀先烈的学生、干部、群众络绎不绝,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久久回荡在陵园纪念碑前。绿草茵茵,苍柏青青,张曰平为前来参观的人担当起讲解员,从先烈事迹到红色记忆,他一遍遍讲述着那些难忘的故事,让历史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