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家乡的文化厚度
——聊城“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现场见闻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藏着这么多精彩故事。”由聊城市民政局指导、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主办的“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7月3日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于集镇中心小学启动。活动现场,孩子们接受了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活动中,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会长姬广军以《地名里的聊城密码》为题,用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临清钞关”到“孔繁森精神”,围绕聊城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以地名文化为切入口,解读地名背后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们以新的视角了解聊城、了解家乡。他说,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标识,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故事讲述者,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推广和传承地名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身份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活动中,来自聊城大学、聊城技师学院的专家教授邢柱东、李晓红等通过“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事迹、“仁义胡同”的故事等,剖析历史文化带来的影响,让普通的地名瞬间生动起来。专家们精彩的讲述,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积极回答提问,和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地名文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聊城的许多地名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这些地名一方面使我们铭记历史,一方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邢柱东说,地名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成为地名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地名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于集镇中心小学老师路肖莉说:“专家们准备得非常充分,基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讲授了丰富的内容,为孩子们补充了课外知识。”“马本斋的英勇与傅以渐的智慧,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厚度。”该校三年级学生孙依涵在分享环节感慨道。
活动最后,杨连柱等5位书画家围绕地名文化进行了现场创作,20多幅作品让校园飘满了墨香。“聊城地名是聊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将历史文化与地理空间融为一体,延绵不绝传续下来,成为我们学习聊城历史文化的‘立体书’。希望通过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聊城的地名、了解聊城的历史,感受聊城的文化,热爱我们的祖国。”
活动中,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联动高校、书画界力量,构建“学术+艺术+教育”协同机制,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采用“故事化讲解+游戏化互动”模式,将地名文化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