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绿”而行 以“新”提质
——聊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绿色发展“减法”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上游工厂的生产废料成为下游工厂的生产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也被转化为新的资源……信发集团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信发集团的华丽蝶变,折射出聊城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奋斗历程。
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促使一批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淘汰165家企业的生产线20条、各类设备2411台(套)。
依法依规,密织淘汰“排查网”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降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突出政策法规引导约束,有效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结合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实际,增加有关行业领域,自主纳入排查范围。开展已关停退出落后产能复查、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举一反三研判工信领域风险隐患,确保落后产能没有恢复和不能恢复。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工业企业3418家,30家企业通过技改升级,自行淘汰生产线10条、设备326台(套)。
为确保落后产能有序淘汰退出,我市组织行业专家深入企业现场核查生产工艺装备,精准甄别落后产能。对确认的落后装备建立“一企一策”淘汰清单,科学制定关停时限、处置方式和责任体系,实行销号管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执法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原则,将需淘汰落后的信息反馈相关审批许可执法部门,按职责权限负责审查、责令整改和退出等工作。对具备拆除条件的立即拆除设备;对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采取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主体设备等强制措施,并督促企业公开承诺不再复产。对于逾期未完成淘汰任务、拒不执行政策的企业,通过强化政策约束和信用惩戒,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不留死角。
我市还建立起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坚持“日常巡查+智能监测+群众监督”三位一体,在重点企业安装环保、能耗在线监测设备,实行24小时动态监测。畅通举报渠道,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形成共治格局。
转型升级,注入发展“新动能”
如今,“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近年来,我市坚持“破旧”与“立新”同步推进,实现生产和淘汰的“动态平衡”,努力将绿色低碳这个“重要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绿色诊断,探索“绿色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模式。出台《聊城市工业绿色诊断补贴资金管理细则(试行)》,引导工业企业(园区)增强绿色转型积极性,为企业和园区“把脉问诊”,“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明确绿色发展水平,提出绿色化改造建议,累计梳理诊断建议264条。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单位梯级培育模式,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56家、市级101家。
亩产效益显著提质,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从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销售收入、单位能耗税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依据总分进行分类,配套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领域集聚,倒逼低效落后产能改造提升或市场出清。“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增长32.47%、单位能耗税收增长35.07%。
此外,我市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四五”以来,我市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800余个,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鼓励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全市累计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题活动270余场,推动3000余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