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的历史和我省当前古籍工作的任务
编者按 5月29日,全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海源阁旧藏古籍展和“鲁壁弦歌 斯文在兹——山东古籍文化展”。会上,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省古籍研究中心主任杜泽逊作《我国古籍的历史和我省当前古籍工作的任务》专题讲座。海源阁位居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之首,藏书宏富,保存了国家核心典籍最好的版本,在藏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市正部署实施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对海源阁旧藏古籍进行多种形式的复刻回归和数字化利用。为加强读者对古籍的认识,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日本报对杜泽逊教授所作讲话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 杜泽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今天会议安排我作一个讲座,我就花了几天的时间,做了一个PPT,向大家汇报。
一、什么是古籍
什么是古籍,按照目前国家的规定,系1911年以前中国的印刷品,包括手抄本、手稿本,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同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籍当中,还包括1911年以前,中国周边国家使用汉字印刷或抄写的中国人的著作,这个在日本、朝鲜、越南都有。
二、古籍的形态
(一)非书籍类文献的形态
古籍形态当中第一类属于非书籍类文献,这些文献经过整理之后也就成为古籍了,包括甲骨文、金文、古陶文、简牍、帛书、石刻、纸质文书等。纸质文书不是书,包括契约、档案、书信、书法作品等等。
甲骨文。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10588片,位列全国第四,主要是明义士、罗振玉等名家的收藏。
青铜器上的铭文。例如《毛公鼎》,原来收藏在潍坊陈介祺家里。陈介祺是整个清代研究青铜器第一流的人物。这件东西目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陶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山东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古陶文,吕金成捐赠的一批,出版了《夕惕藏陶》,其中有的是战国时期临淄出土的。
竹简或者木简。西北地区的木简居多,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属于竹简。还有一种类似于板的叫牍,木牍。所以简和牍连称为简牍。
帛书。帛书上面实际上是有格的,比如红格叫朱丝栏,像帛书《老子》,马王堆出土,放大局部可以看到它是有格的。
石刻文献。我们国家大型的摩崖石刻有三处,除了《石门颂》在陕西,另外两处都在泰山,一处是泰山顶上唐玄宗亲自写的《纪泰山铭》,还有一处是《金刚经》。高密郑玄郑公祠边上,有“后汉大司农郑公之碑”,它非常宝贵,可以纠正《后汉书·郑玄传》的错误。
档案。我们国家档案量大得不得了,是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有的档案一摞一摞存在架子上。整理好的档案,装在档案盒里,整整齐齐摆在架上。
书信。我们刚才在海源阁看到林则徐写给杨以增的信,很宝贵。
契约。土地方面的比较多,宅基地、房子等买卖契约。
对联。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王寿彭,是一位状元,诸城人,他写给山东大学附中学生季羡林先生一副对联:“才华舒展临风锦,意气昂藏出岫云。”这副对联季先生走到哪带到哪。吴湖帆也写过这个对联。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曾写了一副送给我,鼓励我向前辈学习。
这些都属于非书籍性的文献。
(二)书籍类文献的形态
书籍形式,我们刚才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也有简牍、帛书、石刻,就是刻在这上面的书。
简牍。刚才展出的《孙膑兵法》,是竹简。这个太宝贵了,因为《孙膑兵法》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记载,但是后世谁也没有引用过,一句也没有。所以日本学者,还有钱穆先生,他们都认为孙武和孙膑是一个人。在银雀山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这个历史就澄清了。这是震惊世界的大发现。
帛书。马王堆帛书《周易》,刘大钧先生用了很多的时间去研究。
刻在石头上的书。《开成十二经》,在西安碑林,十二经,没有《孟子》。明嘉靖时期大地震,碑被震断,好多地方有剥落,但大体完好。为了传播这种石头上的书,民国十五年,掖县人张宗昌把它临摹刻印出来了,刻得相当精美。
卷子。敦煌卷子有数万卷。山东省图书馆也有两个卷子。李白、杜甫他们手里拿的书,实际上是卷起来的。因为有敦煌,存了五六万件,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当时的文献。
册子。敦煌也不都是卷子,也有成本的书,叫册子,例如《般若心经》《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间是用线缝上的。
折子。以前说“给你上一个折子”。在佛经、道经当中,经常使用这种经折装。山东省图书馆有《永乐南藏》,也有《永乐北藏》,这在全国还是非常稀罕的。打开以后是折叠的,这就属于折装,或者叫经折装。
梵夹装。这是印度传来的一种书籍形式。当时印度没纸,唐僧取经,取回来的是梵夹。所以在《大唐西域记》当中,他取回来多少书,有个量词,叫多少夹。印度没有纸,他们用贝叶来写经。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把比较厚的长纸条,上面打孔,用绳子穿上,也叫梵夹。
蝴蝶装。蝴蝶装,就是把有字的一面折叠起来,然后一页一页摞在一起,在折叠线一边戳齐,用较硬的封面页把它粘起来,形成类似于今天平装书的形式,就成了。一册书打开,呈现的是一整版,再翻一页就没字儿了,再翻一页又是一整版,这就是蝴蝶装。海源阁旧藏《三谢诗》就是蝴蝶装,被苏联人拿去了。
包背装。《永乐大典》是包背装。包背装,它没有线装的线缝工艺,里头用纸捻子先进行装订,外面再糊上封面,连背包住,就成了,跟今天的平装书有点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包背装,不是线装。
龙鳞装。故宫博物院藏的《刊谬补缺切韵》,可能是现存唯一一件原汁原味的龙鳞装书籍。它是一页一页粘在卷子的底纸上面的。贴的时候,一页比一页错开,卷子就变短了。
线装。线装书内部是有装订的,用纸捻子。中国的古书线装本打四个眼,不能打五个眼。韩国、日本的古籍有五个眼的。中国的古籍线装是双线,日本、韩国的好多是更粗一点的单线。
平装。平装书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书本形式。平装书不切边,就是毛边书。鲁迅先生喜欢毛边书。我在济南一个小书店见过《彷徨》,《乌合丛书》本,毛边本。《藏书家》是齐鲁书社的一份名刊,很有影响力,每期都有少量毛边本。
三、古籍的分类
古籍的分类,传统上是经、史、子、集,后又衍生出丛书部、西学部、宗教部。
(一)经部。例如《书经》,山东官书局丁宝桢时期刻本,同治十一年。当时刻印的是一套《十三经读本》,参与的人员有丁宝桢,还有萧培元、龚易图。萧培元的儿子萧应椿参与了山东大学创办。
(二)史部。例如《史记》《汉书》至《明史》,乾隆武英殿刻为《二十四史》。史部还有金石类,例如《金石录》,作者赵明诚,清乾隆年间德州卢见曾刻进《雅雨堂藏书》里。
(三)子部。有部《诸子集成》,中华书局印的,利用新中国成立以前世界书局的旧纸型,刷印量非常大,我当时就赶紧买了一套。《墨经诂林》,山东大学姜宝昌教授写的,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把每句话都翻译得很好懂。《管子》《晏子春秋》《齐民要术》《九章算经》都归子部。
(四)集部。例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稼轩长短句》。宋代的词,宋代词人个人的词集,宋刻本流传到今天的并没有多少。留下来最早的是元朝的版本,其中《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最出名。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元朝版本,广信书院刻的,在海源阁。《东坡乐府》,是另一部顶尖的宋代词集,叶曾刻的,也是海源阁的收藏。也就是说,人世间保存下来的、宋代词人个人的词集,最贵重的两部都在海源阁。这两部书,并没有在谈海源阁藏书的时候放在首位来谈,即使是这样,海源阁在清末也是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因为它保存了我们国家核心典籍的最好的版本,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一家能够比得了。铁琴铜剑楼,和海源阁是前两名,它的经书,拿出来的就是宋版《周易》,史书拿出来的是一部“景祐本”的《汉书》。它也拿不出前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都是宋版,《史记》《汉书》都不止一套。海源阁的确是最一流的。
(五)丛书部。古代把多部书汇集成一部套书,取个总名字,就是丛书。例如《四库全书》,收录三千四百多部古籍。
(六)西学部。西学部,就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科学技术方面和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清代光绪间江南制造局刻的《意大里蚕书》《求矿指南》都属于西学部。
(七)宗教部。例如佛教的《中华大藏经》,是新中国佛教方面比较重要的一部典籍。《道藏》,我们说《墨子》很厉害,但是没有宋版,没有元版,只有明版,明版中最早的版本在《道藏》里头。我们不要以为《道藏》里都是讲道教的,《墨子》不是道家,不也在里头吗?而且是最早最好的版本。
四、古籍的保存
古籍的保存,旧时代就靠藏书楼,例如天一阁、海源阁;新时代就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有寺庙,北京的白云观收藏了一部《道藏》。济南清真寺的南大寺有不少秘本,应该是阿拉伯文的,我去看了,也看不懂。
私人藏书,韦力先生是老大。我也有一点点,不多,我准备公布出来。
五、古籍的灾难
古籍的灾难。
(一)第一个灾难就是秦始皇焚书,焚书坑儒。
(二)第二个就是西汉末年,王莽当家的最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农民战争,皇宫里的藏书全部被烧,三万三千九十卷。
(三)东汉末年又来一次董卓迁都,皇宫里藏书基本全军覆没。那时候有很多帛书,都缝成了布袋,搭成了车棚。
(四)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其实还没到八王之乱,是惠怀之乱。首都被北方的刘曜、石勒攻克,皇家藏书毁于一旦。
(五)还有梁朝,北方的降将侯景,他又反水了,首都建康的藏书遭到了灭顶之灾。守在江陵的梁元帝,他在被敌军包围之后,把十四万卷书放火烧掉了,他自己也要一起死的,被人阻拦了。
(六)隋朝末年,王世充伪郑被平以后,他那个地方书很多,就用大船沿着黄河往长安运,到砥柱这个地方船翻了。
(七)安史之乱,西安、洛阳全部沦陷,皇家藏书就这么完了。
(八)黄巢起义,西安、洛阳两都又一次都被攻陷,皇家藏书再一次被毁坏。
(九)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两个皇帝徽宗、钦宗都被俘了,所有书、书版、字画、工匠都被掳到北方。估计他们是想发展,但是不了了之。现在存世的宋版书为什么都是南宋版呢?因为北宋版被破坏了。
(十)李自成起义进京,毁坏得不轻。
(十一)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政治的角度、民族的角度,检查、查禁的图书有3000多种。
(十二)嘉庆二年皇宫大火,乾清宫和它东面的昭仁殿全部被烧毁,藏在昭仁殿的400多种珍贵古籍,一级品,全部烧毁。
(十三)太平天国起义,镇江的《四库全书》、扬州的《四库全书》全部被毁坏。杭州的《四库全书》,在文澜阁,毁坏了四分之三。
(十四)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那里头有一套《四库全书》,在文源阁,被全部毁坏。
(十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翰林院遭了灭顶之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都在翰林院里头。外国人把《永乐大典》拿出来,填在了荷花池里,在上面覆上土,都烂掉了。所以现在存于世间的《永乐大典》,全世界各地,为什么它不够多呢?原因是它毁掉了。
(十六)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人轰炸上海闸北,把商务印书馆全部炸毁。商务印书馆办了一个图书馆叫东方图书馆,在当时是我国最大的图书馆,被全部炸毁。没烧干净,第二天又派人放火烧干净。
我们再说说《四库全书》。有好多《四库全书》和原书分开了,比如说故宫的文渊阁里面没有《四库全书》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地下库里。文津阁,在避暑山庄,也是书去阁空,书现在藏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文溯阁,在沈阳,中苏珍宝岛冲突,书被紧急调到甘肃,现在在兰州。杭州的文澜阁,在西湖边上,这地方潮,书搬到浙图地下库去了。文源阁,在圆明园里头,什么也没有了,在它的旧址上立了块石头,上面刻着“文源阁”三个字,还能想象昔日的盛况。文汇阁,在扬州,彻底毁坏了。镇江的文宗阁,复建了。
六、古籍的自然消失
古籍的自然消失。像《汉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记载的书,保存到今天的十不存一。有些是不该丢的,有一些属于自然淘汰。例如南北朝时期,经书的注解很多,到了唐朝初年,皇上命令孔颖达等人做了一个集大成,叫《五经正义》。《五经正义》出来以后,南北朝经书的注释渐渐地全都失传了,仅在日本存了一部皇侃的《论语疏》。这属于自然淘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集有800多家,囫囵着流传到今天的只有7家。为什么?因为出现《昭明文选》这样的权威选本,精华都在这里头了,所以那些诗文集就逐渐消失了。这也是自然淘汰。
七、古籍为什么要保护
古籍为什么要保护。历朝历代天灾人祸,我国古籍失传的太多了。司马迁写《史记》,他说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他很幸运,《史记》传下来了。
白居易,在去世前一年,他在他的文集的后记中说,诗笔(他的创作)大小一共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洛阳胜善寺益塔院律库楼,一本给他的侄子龟郎,一本给他的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白居易是很幸运的,东西传下来了。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他的手稿《寒柳堂记梦》失传了。陈寅恪曾经慨叹:“所南《心史》井中传。”这个所南,就是南宋末年的郑思肖,把文天祥他们保卫国家的事迹,写成诗写成文,编了一部书叫《心史》,装在铁匣子里头,放在了井里。谁曾想,明朝要灭亡的那个年代,从井里弄了出来。陈寅恪先生就说,郑思肖的书在井里传下来了,陈寅恪的书如何传呢?没有传下来。现在陈寅恪的诗集都是重新搜集的。
我们国家的先哲,他们用生命写出来的典籍,记载了祖祖辈辈艰苦奋斗的历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人生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文化的根脉,这些典籍不能再任其失传了,这就是要保护的原因。一要保护,二要传承其精神,要让典籍里的精神活起来,为创造新的更高的精神提供基础、提供营养。
我们国家古籍领导部门有三个,最高的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现在的组长是书磊部长,古籍处的处长就是今天来的章隆江处长。高校有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挂靠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界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工作有三个国家部门在领导,所以国家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把古籍利用好,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一要保护好原件,二要让它的精神传下来。如果这个原件存得很好,内容你读不懂,你不是自己断了老祖宗的脉吗?自己断了自己的根,是不对的。不看书不是真传承。
八、山东省古籍工作的任务和定位
2022年4月,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此前的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40年后有了第二个文件。今年在聊城开全省古籍工作座谈会,这是标志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提升、重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古籍的文件,这是第二个。中宣部要筹备开全国古籍大会,章处长他们在筹划,这个大会就应该是一个转折性、里程碑式的大会。所以山东省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古籍工作该怎么办,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和当年陈云同志为主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相比,这个《意见》很详细,对古籍的收藏保护、研究整理、出版、数字化以及古籍的普及,都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各地各部门拿出落实措施。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专门针对这个《意见》,发布了一个落实文件。根据这个文件,我们山东省就有条不紊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这个《意见》指出,要加强古籍工作各环节衔接配合。所谓各环节就是收藏保护单位、整理研究单位、出版单位以及数字化普及,它是多环节的一件事情。
“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上积极作为”。所以,山东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和其他的省份就有点不一样。我想这是山东古籍事业恰如其分的定位。
九、山东省古籍工作的成绩和面临的考验
山东省古籍收藏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刚才这个展览,包括海源阁的展览和山东省图书馆赶制出来的非常完善的一个展览,质量很高,显示了我们山东省的水平。
山东省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可以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有证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发布以后,山东省很快就成立了古籍办公室,委托我的导师王绍曾先生编制了《山东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40年后再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我和我导师隔了40年,就算接上这个棒了。王先生还专门编了一部《山东文献书目》。沙嘉孙先生是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主任,他编了《山东文献书目续编》,山东省图书馆专家徐泳又编了一部更大的《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精装10册。这些成果使得山东省在盘查山东先贤的著作方面,可以说做得相当完善,国内如此完善的单位还是非常有限的。山东省的古籍普查,全省136家,收藏古籍121055部,数量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说的第二第三环节:整理、出版。
一是大型古籍影印。刚才我们看了《儒典》《齐书》。《儒典》是当前中国古籍影印质量最高的一套书,内容是山东的,出版也是山东的。《齐书》也做得非常好。《孔子文化大全》做得早,在当时也是最好的。还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200册,主编是季羡林,咱聊城人,而总编辑室主任是我。《山东文献集成》,时任省长韩寓群主编,200册,收录1300种古书。《孟子文献集成》王志民先生主编,我是副主编。《齐鲁文库》其中的“典籍编”我是主编,两年出了200册,今年想再出200册。
除了影印,还要整理,还要注释,让现代人看得懂。山东省古籍整理高水平的,在我看来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到底是什么?
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这二十四部书,山东大学完成了五部,王仲荦先生、卢振华先生、张维华先生承担的。王仲荦先生的遗稿《宋书校勘记长编》,徐俊先生到王先生家,师母还在,把这一包稿子拿出来,中华书局马上就影印了。我拜读了这部书,这叫传世之作。山大历史系黄云眉先生《明史考证》,也是传世之作。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注《公孙龙子》,叫《公孙龙子悬解》,这是冷门绝学。高亨先生著有《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墨经校诠》《老子正诂》《商君书注译》等。高先生跟毛主席见面之后,回来之后,寄了若干部著作,毛主席有封回信。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三代人历时三十多年才完成,评第一届宋云彬古籍奖就评上了。陆侃如先生、牟世金先生的《文心雕龙译注》,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文心雕龙》很重要的一部书。山大历史系主任王仲荦先生《西昆酬唱集注》,山大文学院老师殷孟伦先生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现在也是权威。山东省图书馆路大荒的《蒲松龄集》,是最早的全面整理蒲松龄集的著作。关德栋先生,山大文学院老师,他是满族人,有《聊斋志异戏曲集》。王绍曾先生主持整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大摞。王绍曾先生的《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山东文献书目》,都是齐鲁书社出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获教育部一等奖。董治安先生主编《两汉全书》,汉朝的文献、书,全了,都是标点校勘,不是影印。袁世硕先生主编《王士禛全集》。山师大安作璋先生主编《郝懿行集》。刘晓东先生著有《匡谬正俗平议》,这部书比较难,讲音韵之类的问题。刘晓东先生标点的《绎史》,中国上古史纸面文献,这是最权威的一部。姜宝昌教授著《墨经诂林》,我请几位先生写了评论,我们得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贡献。《谢榛全集》是聊城大学李庆立教授所作的,这位先生抱病整理古籍,非常感人。《邢侗集》是在座的宫社长和修广利同志整理的。我牵头的“十三经汇校”当中的《尚书注疏汇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我的《四库存目标注》,得了第三届宋云彬古籍奖。山大古籍所的王承略教授、刘心明教授主持整理的《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影响很大。这里列举的古籍整理注释精品,放在全国是一流的,放在历史上也是传世的。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要实事求是给大家说。
第一点,像高亨、王仲荦、姜宝昌这类先生,后继乏人。我们现在水平下滑,深度的古籍整理工作,人才队伍跟不上。山东省新时期的高亨、王仲荦如何产生?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让他提振起来。我的目标就是让我的学生超过我。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深入阅读原典,读没有标点的古书,就得读得很顺畅才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教他他怎么会?我们的学生比过去老一辈都聪明,要培养!这是第一个挑战。这个挑战是全国性的,不是仅仅在我们山东。
第二个挑战就是古籍资源的使用,也就是数字化、公开化,山东还在起步阶段。良好的起步,就是山东省图书馆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安排,建起了“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我把家里的好书拿了两部,让学生根据省图书馆的指示,到济南市图书馆做了当前最高水平的扫描,把图像交到这个平台上。我家里还有一些古书,我将无一保留地全部交给山东省图书馆,向全世界开放。
我最近做了一点调研工作,可能不很精确,我向大家汇报:国家图书馆向全社会公布的古籍图像已经超过了10万部。上海图书馆公布的是25349部,其中的家谱全世界第一。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主要是南京图书馆,公布了5000部,还在迅速继续往上挂。天津图书馆把馆藏的珍贵古籍全部向社会公布,有5000种。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台,上传的古籍有19762册,有200万页。
云南省图书馆是我们的远邻,古籍部计思诚主任是一位女士,她说他们把所有够国家和省级标准的善本古籍全部挂在了网上,一点都没有保留。
海外的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公开了9万件,完全公开的是7万件。日本内阁文库的大部分古籍都可以在网上看,他们收藏了15000多部中国书。
“数字山东”是我省的文化战略。现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大力推动古籍数字化、公开化,山东省古籍数字平台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公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性的一幕。山东省古籍数字化、公开化做到了扛大梁。
计思诚主任给我发的微信语音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认为可以作为名言对待了,她说:“全世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打开来看。”我把她的话作为我这个报告最后一页PPT内容。
我讲完了,谢谢各位。
(2025年5月29日在聊城举办的全省古籍工作座谈会的专题讲座,魏辰羽协助制作PPT,路子强据录音整理,杜泽逊、汪越越修改。有删节)